《中醫詞典》解釋「疾徐補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疾徐補瀉:針刺手法之要義

疾徐補瀉為中醫針刺手法中的重要技法,歸屬於「補瀉手法」範疇,其核心在於通過進針與出針的速度變化,調節經氣之盛衰,以達到補虛瀉實之效。此手法源自《內經》理論,尤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後世醫家據此發展出具體操作規範。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人體氣血運行與經絡通暢與否,直接影響健康狀態。補瀉手法的運用,旨在調整經氣平衡:

  • 補法:適用於氣虛、陽虛等虛證,通過「緩慢進針、疾速出針」之法,引導正氣內聚,充養經脈。
  • 瀉法:針對實熱、氣滯等實證,以「疾速進針、緩慢出針」之勢,疏泄邪氣,導其外散。

操作要點

  1. 補法操作

    • 進針:輕緩捻轉,徐徐刺入,催動經氣逐步蓄積。
    • 出針:待針下得氣後,迅速提針,並輕按針孔以防氣泄。
    • 原理:緩入疾出可減少對腧穴的刺激損耗,使正氣入而留之。
  2. 瀉法操作

    • 進針:迅速直刺,穿過皮膚後稍作停頓,以激發經氣反應。
    • 出針:分層徐退,配合搖針手法,逐步引導邪氣外散。
    • 原理:疾入緩出能擴大刺激量,開瀉腠理,令邪有出路。

與其他手法的結合
疾徐補瀉常與「提插補瀉」「捻轉補瀉」等並用。例如:

  • 補法配合輕柔捻轉,可增強補益之效;
  • 瀉法結合重插輕提,能強化瀉實作用。

臨床意義
此手法體現中醫「陰陽調和」的思想,須辨證施用。例如:

  • 虛寒腹痛可取足三里施以補法,溫中散寒;
  • 實熱頭痛可針合谷用瀉法,清泄熱邪。

疾徐補瀉不僅是技術操作,更蘊含「以人為本」的治療哲學,其細微變化皆需依患者體質、病機而調整,展現針灸療法的深層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