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迎隨補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迎隨補瀉法詳述
迎隨補瀉法為中醫針灸手法之一,源於《內經》「迎而奪之,瀉也;隨而濟之,補也」的理論,其核心在於通過針刺方向與經脈氣血流注的順逆關係,以調節氣血盛虛,達到補虛瀉實之效。
經脈循行與迎隨之意
中醫認為,十二經脈之氣血運行具有特定方向性:
- 手三陰經:由胸部走向手部(如肺經從中府至少商)。
- 手三陽經:由手部走向頭部(如大腸經從商陽至迎香)。
- 足三陽經:由頭部走向足部(如胃經從承泣至厲兌)。
- 足三陰經:由足部走向胸部(如脾經從隱白至大包)。
補法與瀉法的操作
- 隨法(補法):
針刺時,針尖順應經脈循行方向進針或行針。此法可「隨而濟之」,助長經氣,促使氣血充盈,適用於氣血虛弱、經氣不足之證。例如針刺足太陰脾經時,針尖朝向腹部(逆足部至胸方向),即屬補法。 - 迎法(瀉法):
針刺時,針尖逆經脈循行方向進針或行針。此法「迎而奪之」,能疏泄邪氣,引導過盛之氣外泄,適用於實熱、瘀滯等實證。如針刺手陽明大腸經時,針尖從迎香穴向商陽穴方向刺入(逆手至頭方向),即為瀉法。
理論依據與臨床應用
迎隨補瀉法以《靈樞·九針十二原》「往者為逆,來者為順」為指導,強調「調氣」為針灸根本。其作用機制在於:
- 補法:順應經氣流向,增強氣血運行,類似「助波推浪」,使虛衰之氣得補。
- 瀉法:阻截經氣流動,消散壅滯,如同「截流疏浚」,使亢盛之邪得瀉。
此法常與其他補瀉手法(如提插、捻轉)結合,應用於虛實辨證明確之病症,如虛寒腹痛(補)、實熱頭痛(瀉)等。惟具體操作需依據經脈走向與病機之異調整,方顯其效。
古籍佐證
《針經指南》云:「迎者,逆其氣之方來而奪之;隨者,順其氣之方去而追之。」進一步闡明迎隨與氣機調控的關係,後世醫家亦多以此為針灸補瀉之圭臬。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