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大瀉是中醫針灸技法中瀉法的一種重要操作手法,屬於針刺瀉法的強化運用。其核心在於通過特定手法使針孔充分開大,以達到強力疏泄病邪、通調氣機的效果。

《靈樞·官能》記載:"瀉必用圓,切而轉之,其氣乃行",其中所述手法原理與大瀉法相通。操作時,醫師先以一手緊按並固定針刺穴位周圍的皮膚,此舉既可穩定針體,更能牽拉局部經氣;另一手持針柄作大幅度搖動,幅度通常達180-270度,動作需穩健有力,使針尖在穴位內形成充分的機械刺激。

從經絡理論分析,此法通過三個層面發揮作用: 一是直接開泄腠理,使營衛之氣得以宣通; 二是通過大幅度搖動針體,加強對經脈氣血的疏導作用; 三是擴大針孔有助於病邪外出,符合《黃帝內經》"菀陳則除之"的治療原則。

在臨床應用上,大瀉法特別適合於實熱證、經氣壅滯及急症處理。元代滑伯仁在《十四經發揮》中強調:"搖針而大瀉者,去其實也",指出此法對於邪氣盛實之證的獨特療效。操作時需準確把握經氣運行的時機,常配合呼吸補瀉法使用,在患者呼氣時施行搖瀉手法更佳。

此法與一般瀉法的區別在於:

  1. 搖針幅度明顯增大
  2. 對經氣的調動更為強烈
  3. 開瀉皮膚腠理的作用更為顯著
  4. 刺激量達到瀉法中的較高程度

歷代醫家對大瀉法的運用各有發揮,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詳細記載了結合呼吸、押手等多種手法配合的大瀉操作要領。現代針灸實踐中,此法仍廣泛用於治療經絡瘀阻、氣滯血瘀等實證,其力專功宏的特點在特定病症中顯示出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