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補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治療原則之「補瀉」詳解

「補瀉」為中醫治療之核心原則,源自《黃帝內經》「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辨證思想,貫穿於中藥、針灸、推拿等療法之中,旨在調整人體陰陽氣血之偏盛偏衰,恢復機體平衡。

補法與瀉法的基本概念

  1. 補法

    • 定義:針對「虛證」而設,通過滋養、溫煦、充實等方式,增強人體正氣(如氣、血、陰、陽),改善機能衰退。
    • 應用範圍: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證候,如疲倦乏力、面色蒼白、畏寒肢冷、口乾舌燥等。
    • 操作特點
      • 針灸:施以輕柔、緩慢的刺激(如提插補法、捻轉補法),或選用具補益作用的穴位(如足三里、關元)。
      • 中藥: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等補益藥物,依氣血陰陽之虛而配伍。
  2. 瀉法

    • 定義:針對「實證」而設,通過疏泄、清解、祛除等手段,消除病邪(如痰濕、瘀血、熱毒)或亢盛之氣機。
    • 應用範圍:實熱、痰飲、食滯、氣滯血瘀等證候,如高熱煩渴、腹脹便秘、局部腫痛等。
    • 操作特點
      • 針灸:施以強力、快速的刺激(如提插瀉法、捻轉瀉法),或選用具瀉實作用的穴位(如合谷、曲池)。
      • 中藥:使用大黃、黃連、芒硝等攻瀉藥物,依邪氣性質配伍。

針灸補瀉的古典手法

古代醫家基於經絡氣血理論,發展出多種補瀉手法,其核心在於調控「得氣」與氣血運行方向:

  1. 迎隨補瀉
    • 順經脈循行方向進針為「補」,逆經脈方向進針為「瀉」,以順應或逆轉氣血流注。
  2. 提插補瀉
    • 補法以輕插重提(先淺後深)、瀉法以重插輕提(先深後淺),調節針感強弱。
  3. 疾徐補瀉
    • 補法以緩慢進針、快速出針;瀉法以快速進針、緩慢出針,影響氣機出入。
  4. 捻轉補瀉
    • 補法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後的小幅度捻轉;瀉法則反之,配合左右差異以引導經氣。

補瀉的理論依據

中醫認為,補瀉效果不僅依賴操作手法,更需結合患者體質與病機:

  • 辨證為先:需區分虛實真假(如「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避免誤補助邪或誤瀉傷正。
  • 陰陽互根:補陽時佐以陰藥(如右歸丸配熟地),瀉熱時兼顧生津(如白虎湯配粳米),體現「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之理。
  • 針藥同理:中藥方劑的「君臣佐使」配伍,與針灸的「主穴配穴」相呼應,均需遵循補瀉調和之法。

補瀉之道,貴在靈活運用,正如《醫學心悟》所言:「一補一瀉,法之權衡也。」臨床需綜合四診,方能精準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