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循經取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循經取穴

循經取穴乃針灸治療之重要法門,其理論基礎源自《黃帝內經》所載經絡學說。中醫認為,人體十二正經及奇經八脈皆有其特定循行路線,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構成完整之經絡系統。當氣血運行受阻,則百病由生。循經取穴即根據經脈循行規律,於病變所在經脈上選取適當穴位進行治療。

基本理論

《靈樞·經脈》篇詳述各經脈循行路線,為循經取穴之理論基礎。經脈如同大地河流,縱橫交錯於人體,穴位則猶如河流上之樞紐。當某處經脈發生病變,可透過刺激該經脈上遠端穴位以調節氣血,達到"通則不痛"之效。此法體現中醫"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之整體治療觀。

取穴原則

循經取穴主要分為以下三種方式:

  1. 本經取穴:直接在病變所屬經脈上選穴。如足陽明胃經循行經過面部,面部疾患可取足三里等胃經穴位。
  2. 表裡經取穴:根據經脈陰陽表裡配屬關係取穴。如肺與大腸相表裡,肺部疾病可取大腸經之合谷穴。
  3. 同名經取穴:依據手足同名經脈氣血相通之原理。如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同屬陽明經,可相互為用。

臨床應用

臨床上循經取穴常與其他取穴法配合使用:

  • 遠端取穴:如頭痛取足厥陰肝經之太衝穴,此即"病在上取之下"之應用。
  • 特定穴應用:善用五輸穴、原穴、絡穴等特定穴位。如咳嗽取肺經之輸穴太淵,胃痛取胃經之合穴足三里。
  • 循經感傳:優秀針灸師常能誘發循經感傳現象,使針感沿經脈傳導至病所,此現象在《靈樞·九針十二原》中已有記載。

經典案例

《針灸大成》有多則循經取穴驗案,如: "一男子患目赤腫痛,取足少陽膽經之光明穴,針入痛止,三次而愈。"此案體現"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原則,膽經循行過目外眥,故取膽經穴位治目疾。

循經取穴法歷經千年驗證,至今仍為針灸臨床重要取穴方法,其療效取決於醫者對經絡循行的精準把握與臨證變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