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在針灸治療中,「以左治右、以右治左」是一種重要的治療原則,屬於《內經》所載的「遠道刺」範疇,主要透過經絡的交叉對應關係進行調治。此治法可分為「繆刺」與「巨刺」兩大類,二者皆運用左右交叉取穴的原理,但在臨床應用與作用層次上有所區別。
◆ 經絡學理依據
此治法根源於《靈樞·官針》「巨刺」「繆刺」之論,其機轉建構於三方面:
- 經脈循行特性:手足三陽經循行皆左右交叉於大椎穴,而足三陰經通過沖脈形成「一源三歧」的左右聯屬關係,此為經氣左右互通的解剖基礎。
- 陰陽蹺脈調控:陰蹺脈起於足內踝,陽蹺脈起於足外踝,二者共同主宰左右側肢體的陰陽平衡,《難經》稱其「氣並相還」,故刺激對側穴位可調和蹺脈氣機。
- 標本根結理論:十二經脈的「根」部位於四肢末梢,其氣血通過經別離合形成左右貫通的網絡系統,為交叉取穴提供氣血輸布的通道。
◆ 巨刺法深論
屬《靈樞·官針》九刺之一,特點為:
- 主要應用於經脈病變,當邪客於大經(十二正經)時使用
- 需辨明經脈循行與病候,選取對側同名經穴
- 經典案例:治療中風半身不遂時,取健側曲池、足三里等穴,配合患側局部穴位,符合《針灸大成》「邪氣大而深者,宜巨刺」之旨
◆ 繆刺法精要
記載於《素問·繆刺論》,特徵如下:
- 針對絡脈病變,當邪客於孫絡、浮絡時施治
- 取穴以對側阿是穴或特定絡穴為主
- 典型應用:治療急性踝扭傷時,取健側外關或陽池穴,呼應《素問》「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的病理機轉
◆ 臨床辨治關鍵
- 虛實判別:根據《靈樞·終始》「痛在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需透過脈診確認經絡虛實;若患側脈象異常而健側相對平和,方適用此法。
- 刺法差異:巨刺多用直刺深達經層,繆刺則以淺刺或點刺出血為主,符合《類經》「繆刺主絡,巨刺主經」的針刺深度原則。
- 配穴法則:常結合同名經上下配穴法,如右側偏頭痛取左側足臨泣配外關,體現經氣「上下相貫,左右相通」的特性。
此治法不僅見於《內經》,後世醫家如金代竇漢卿《標幽賦》「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巨刺刺經脈,繆刺刺絡脈」均有所發揮,成為針灸學重要治療準則。現代臨床廣泛應用於偏癱、面癱、偏頭痛等左右失衡病證,印證其理論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