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搖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搖針

搖針為針刺手法之一,主要透過搖動針體以達到特定的治療效果。其操作方式為將針刺入穴位後,一手固定穴位周邊組織,另一手握持針柄,以柔和或較大幅度搖動針身。此手法多用於調節經氣、疏通經絡,或加強針感的傳導。

手法特點與應用

  1. 行氣導氣
    搖針可促進經氣運行,尤其適用於氣滯或經絡阻塞之證。透過搖動針體,能牽動穴位周邊氣血,使「氣至病所」,增強針刺效果。
  2. 分層刺激
    根據搖動的幅度與力度,可分淺層與深層操作。

    • 淺搖:輕微搖動,作用於皮部或淺層肌肉,多用於衛氣不調或表證。
    • 深搖:大幅度搖晃針身,深入刺激經筋或臟腑絡脈,適用於裡證或頑固痹症。
  3. 結合補瀉
    搖針可與其他補瀉手法配合。如《針灸大成》提及,向內搖針為補法,可收攝氣血;向外搖針為瀉法,能疏散邪氣。

臨床適用範圍

  • 經絡痺阻:如風寒濕邪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僵硬。
  • 氣機鬱滯:情志不暢或氣血瘀滯引起的脹滿、疼痛。
  • 調整針感:於留針期間搖針,可維持或調節針感強弱。

理論基礎

搖針手法與「導氣法」相通,源自《黃帝內經》「搖大其道,如利其路」之旨,強調透過動態刺激以開闔穴位,調和陰陽。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將搖針分為「青龍擺尾」「白虎搖頭」等複式手法,皆以搖動為核心,結合提插、捻轉等技巧。

此手法須依患者體質與病情靈活調整,輕重緩急需得宜,方能發揮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