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搓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搓針,又稱「搓法」,為針刺手法之一,屬行針輔助手法範疇。其操作要領在於進針得氣後,以右手拇、食指持針柄,作單向捻轉,如搓線之狀,旨在催氣、行氣,強化針感。此法源自古籍《針經指南》,列為「十四字手法」之一,後世醫家融會貫通,發展為系統性捻轉補瀉手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搓針之動,首重指力均勻,捻轉角度多控制在180至360度之間,動作須連綿不迫。其力道輕重與轉速快慢,皆影響氣機調動之效:輕搓則氣行舒緩,適用於補虛;重搓則氣行疾速,適於瀉實。若配合提插手法,可導引經氣上下貫通;若與顫法同施,則能激發經氣橫向擴散。

此手法與「飛針」相異,飛針強調鬆開手指、瞬間釋放張力,而搓針側重持續捻轉以維持針感。古籍《金針賦》謂「搓以去病」,明示其疏通經絡、開闔氣機之效,尤擅調治氣滯血瘀之證,如頑痹、癥瘕等疾。然操作時需識經氣盛衰,察患者針下反應,以調節捻轉幅度,方能氣至病所,卻不傷正。

搓針之要,在於「得氣為度」。針下若現沉緊感,如魚吞餌,即為氣至之徵;此時醫者當持針守氣,或轉以他法。其理與《內經》「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相通,通過捻轉之徐疾,調和陰陽虛實,體現中醫「以調為治」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