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彈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彈針

彈針為針刺手法之一,屬中醫針灸技術中較為細膩的操作方式。其法在於將針具刺入穴位後,醫者以手指輕彈針柄,使針體下端產生輕微震動,藉此傳導特定的刺激於經絡腧穴。此手法源自古籍《黃帝內經》所載「微旋而徐推之」的演變,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為「彈而怒之」,用以調節氣血運行。

操作要點
彈針著重「輕、巧、準」三字訣。施術時,以拇指或食指指尖輕觸針柄,利用指腹快速彈動,力道需均勻柔和,使針體擺幅控制在微小範圍內。過重易致患者不適,過輕則難以激發經氣。傳統針灸學認為,彈針所產生的震盪可模仿「蒼龜探穴」之勢,能柔和地推動氣血,適用於虛證或對針感敏感者。

作用機理
從經絡理論分析,彈針透過機械波形式將刺激傳至穴位深部,既能激發衛氣運行,又可避免大幅度提插造成的組織損傷。其震動頻率近似人體經脈固有共振,故有「以振導氣」之效。明代《針灸大成》提及:「彈者,動其氣也」,說明此手法可疏通局部經氣鬱滯,尤其適合治療因氣機不暢引起的麻木、隱痛等證。

臨床應用
彈針多運用於以下情境:

  1. 補瀉調節:配合提插捻轉,輕彈為補,重彈為瀉,用於虛實夾雜之證。
  2. 催氣導氣:當針下得氣遲滯時,輕彈針柄可助經氣匯聚。
  3. 特殊針法輔助:如「溫針療法」中,彈針能增強艾絨燃燒的熱力滲透。
  4. 小兒針灸:因兒童經絡敏感,彈針柔和特點適於此類患者。

與其他手法的區別
彈針有別於「搖針」或「飛針」。搖針注重針體左右擺動以擴大刺激範圍,飛針則強調快速旋轉針柄產生強烈得氣感。而彈針之震動頻率較高但作用層次較淺,主要針對皮部與絡脈的氣血調節,符合《靈樞·官針》中「毛刺」「浮刺」的淺層刺激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