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搗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搗針,針刺手法之一。其方法是在針刺入皮下後,在固定的深度內將針反複上下搗動,但不拔出皮膚外面。

搗針有補益、祛風、散寒、止痛等作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虛勞、風寒、寒濕、痹痛等症。

搗針的操作方法如下:

  1. 選取合適的穴位。
  2. 用消毒針具刺入穴位,使針尖進入皮下組織。
  3. 在固定的深度內,將針反複上下搗動,但不拔出皮膚外面。
  4. 每次搗針30-60次,每日1-2次。

搗針的注意事項如下:

  1. 操作時要注意消毒,避免感染。
  2. 搗針的力度要適當,避免損傷皮膚和肌肉
  3. 搗針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引起不適。
  4. 搗針後,局部可能出現輕微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一般會在短期內消退。

搗針是中醫臨床常用的針刺手法之一,具有補益、祛風、散寒、止痛等作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虛勞、風寒、寒濕、痹痛等症。在使用搗針時,要注意消毒、掌握好力度和時間,避免引起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