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捻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撚針

撚針為針刺手法之一,指將毫針刺入腧穴後,施以左右反覆旋轉的捻轉動作。此手法廣泛應用於進針、行針與出針階段,是針灸治療中調節經氣、激發感傳的重要技術。

操作要點

  1. 基礎手法:以拇、食二指捏持針柄,前後交替捻動針體,動作需均勻細膩,力度柔和而連貫。捻轉角度通常控制在180至360度之間,速度可依補瀉需求調整。
  2. 補瀉區分
    • 補法:順時針方向捻轉(拇指向前),力度輕緩,著重促進經氣充盈。
    • 瀉法:逆時針方向捻轉(拇指向後),力道稍重,以疏泄壅滯之氣。
  3. 結合提插:常與提插法併用,於得氣後施行,以加強針感或調整氣至病所。

應用時機

  • 進針輔助:於針體穿透皮膚後,小幅捻轉以減輕疼痛並導正針向。
  • 行針催氣:在留針期間重複捻轉,用以候氣或強化氣血調控。
  • 出針導引:退針時配合輕捻,避免滯針並減緩組織牽拉。

理論依據

撚針的作用機制根植於中醫經絡理論,通過機械刺激激發「得氣」效應,調節營衛氣血運行。《靈樞·九針十二原》強調「氣至而有效」,撚轉手法正是誘導經氣響應的關鍵技術之一。此外,其補瀉差異亦遵循《難經》「迎隨補瀉」原則,透過針體旋向調節虛實。

臨床效用

此手法適用於多類病症,如氣滯血瘀之痛證、經絡阻滯之麻痺,或需調和氣機的內科雜病。細膩的捻轉能針對淺層或深部組織靈活調控,兼具疏導與溫通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