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鑱,又稱為蟬,是古代九針中的一種。這種針的頭部較大,末端銳利。主要用於淺刺,治療熱病和皮膚病。

《素問·刺法論》中提到:「鑱針因其頭部較大且銳利而得名。它主治熱病和皮膚病,由於頭部較大且銳利,所以能深入皮膚淺處,以驅散體內的熱毒。」

《針灸甲乙經》中也說明瞭鑱針的特點:「鑱針的頭部較大且銳利,主治熱病和皮膚病。」

同樣,《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也提到了鑱針的主治疾病:「鑱針的頭部較大且銳利,主治熱病和皮膚病。」

鑱針的使用方法通常是先使用三棱針進行點刺出血,然後再用鑱針淺刺進入血點,深度應保持在0.5寸以下。使用頻率通常為隔日一次,每次刺激1-2個穴位。

鑱針的臨床應用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和皮膚病。對於熱病,可以用鑱針淺刺風池、合谷、曲池等穴位,以發散體內的風熱和清熱解毒。對於皮膚病,可以用鑱針淺刺患處,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然而,在使用鑱針時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鑱針的針尖較銳利,使用時必須小心操作,以免刺傷皮膚。
  2. 鑱針的深度不應過深,以免損傷深層組織。
  3. 鑱針的使用頻率不宜過高,以免對皮膚造成損傷。
  4. 鑱針的使用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鑱針是一種安全且易於執行的針刺方法,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在臨床實踐中,它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熱病、皮膚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等。然而,在使用鑱針時,必須遵循操作規範,以避免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