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耳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耳針乃中醫針灸療法之一種特定針具,形制似毫針而短小精微,其長度約介於0.7至1.0毫米之間,亦可代以撳針施術。此針法源自《黃帝內經》「耳者,宗脈之所聚也」之理論,透過刺激耳廓上特定穴區,以調和經絡氣血。

考其淵源,耳穴療法可追溯至先秦時期,《靈樞·口問》已載耳與十二經脈相通之說。至元代《衛生寶鑑》更詳述耳為「人身之小天地」,其表面分布猶如倒置胎兒,各部位對應五臟六腑。明清醫家進一步發展出系統性耳穴圖,奠定現代耳針治療之基礎。

耳針材質多選用不鏽鋼或銀合金,針柄呈螺旋狀便於撚轉。其操作手法講究「得氣」為度,分為直刺法(針體與皮膚呈90度)、斜刺法(45度)與平刺法(15度)三種。醫者常配合「蒼龜探穴」手法,先淺後深分層候氣,使經氣循行如龜入土探穴。

耳穴定位遵循「三焦對應」原則:耳垂區域主司頭面疾患,耳輪腳周圍應中焦脾胃,下耳窩則對應下焦腎膀胱。常見配伍如「神門穴」鎮靜安神,「皮質下」調節大腦功能,「交感穴」平衡植物神經,三穴並用可治不寐之症。

臨床應用時,耳針多取「同側對應」法則,左病取左耳,右疾刺右側。特殊技法包含「耳穴埋針」,將撳針留置數日以持續刺激;「耳尖放血」則以三棱針點刺瀉熱,對目赤腫痛頗具功效。近年研究顯示,耳針能調節血清中內啡肽含量,此與《針灸甲乙經》所言「耳中多陰血」之說暗合。

耳針療法尤擅治痛症,蓋因耳部迷走神經分布密集,刺激時可引發「泛化反應」。如治偏頭痛必取顳區配肝穴,腰痛則刺腰椎區佐腎點,此即《難經》「輸主體重節痛」之具體應用。現代更發展出「耳穴貼壓法」,以王不留行籽替代金屬針具,拓展治療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