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透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透針法述要

透針,又稱「透穴針法」或「透經針法」,乃中醫針灸特色技法之一。其法於一穴下針後,調整針體角度,使針尖透達鄰近穴位或經脈所過之處,以一針貫通二穴乃至多穴,兼具刺激經絡、調和氣血之效。此法源於古代醫家臨床實踐,載於《玉龍歌》《針灸大成》等典籍,如「印堂透攢竹」「合谷透勞宮」等經典配穴,皆體現其「簡而效宏」之特點。

透針法之理論根基

中醫認為,經絡內聯臟腑,外絡肢節,透針能同時激發多條經脈氣血運行,強化「通調經氣」之力。依針刺方向不同,可分為三類:

  1. 橫向透刺:沿皮刺入,針體平行肌表,如「地倉透頰車」治面癱;
  2. 縱向透刺:直刺深層,貫穿上下穴位,如「條口透承山」舒筋活絡;
  3. 斜向透刺:針尖斜行透達,兼顧表裡經脈,如「外關透支溝」調暢少陽。

臨床應用特點

透針注重「以針引氣」,其深刺特性可產生較強針感,適用於痹證、痿證等需強刺激之病症。例如:

  • 風池透風池:雙向透刺,平息肝風而止偏頭痛;
  • 陽陵泉透陰陵泉:一針溝通肝脾二經,緩解筋脈拘急。
    此外,透針亦能減少多穴刺針之痛感,尤宜畏針者。

技法與經絡辨證

操作時需明辨經脈走向與穴位層次,如手三陽經多取「從陽透陰」,足三陰經則「由裡透外」,暗合《內經》「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之理。清代《醫宗金鑒》更載「一針兩穴,氣至速效」,強調透針之速效性。然其技法深淺、角度拿捏,須根於「得氣為度」,非盲目深刺,乃以醫者手下「氣至」為準。

透針法融匯經絡學說與手法精髓,體現中醫「以簡馭繁」之智慧,迄今仍為針灸臨床重要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