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撳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撳針簡介
撳針為中醫針灸療法中的一種微型針具,其形制類似圖釘,針柄呈扁平圓盤狀,便於按壓固定,針體短小精巧,長度約一至二分(約0.3至0.6公分)。此針具專為淺刺及長時間留置設計,操作時將針體垂直撳入皮下,使針柄貼附於皮膚表面,適用於「皮內針療法」或「耳針療法」,作為皮下埋藏之工具。
就中醫理論而言,撳針的作用機制結合了「淺刺法」與「久留針」的特性。《黃帝內經》提及「淺內而疾發針」,強調輕刺皮部以調和衛氣;撳針透過持續刺激腧穴或耳部反射區,可激發經絡氣血運行,達到疏通局部滯氣、調節臟腑機能的效果。其適應範圍廣泛,舉凡痛症、內科調理或情志疾患,均可配合辨證選穴使用。
在臨床應用上,撳針常見於現代「浮針療法」或日本「皮內針」技術,其特點在於操作簡便、刺激溫和,且能維持療效持續性。針體材質多為不鏽鋼或銀質,埋藏時間可視病情需要,留置數小時至數日不等。此外,耳穴療法尤重撳針之運用,如對應「神門」、「皮質下」等耳穴,可調節自律神經功能。
撳針的發展亦體現中醫「微針系統」的演進,相較於傳統毫針,其更側重「輕、淺、久」的治療思維,適合畏針者或需長期調理之患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