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撳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撳針,又稱撳針法,是一種中醫針灸療法。撳針是一種形似圖釘狀的針,針柄扁平狀,針體約一至二分長。用時可以將針體撳入皮下。一般多用於皮內針或耳針,供皮下埋藏用。
撳針法最早見於《針灸甲乙經》,在《針灸大成》中也有詳細記載。撳針法具有鎮痛、消炎、止血、退腫等作用,常用於治療頭痛、牙痛、腹痛、胃痛、跌打損傷等疾病。
撳針法操作簡單,不易損傷皮膚,安全性高。但由於撳針法是一種埋藏針法,因此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以下是撳針法的具體操作方法:
- 選擇合適的撳針。撳針的針柄要扁平,針體要短小,以免損傷皮膚。
- 消毒皮膚。將需要施針的部位用酒精或碘伏消毒。
- 將撳針插入皮下。將撳針的針柄垂直插入皮下,針體要插入皮下1-2分。
- 固定撳針。用膠布或棉花將撳針固定在皮膚上。
- 留針時間。撳針的留針時間一般為24-48小時。
- 拔針。拔針時要輕輕將撳針拔出,並用酒精或碘伏消毒針孔。
撳針法是一種簡單、安全、有效的針灸療法。在臨床上,撳針法主要用於治療頭痛、牙痛、腹痛、胃痛、跌打損傷等疾病。但由於撳針法是一種埋藏針法,因此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