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電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電針療法是將傳統毫針刺法與現代電子技術相結合的一種針灸治療手段,其操作方式是在毫針刺入人體經絡穴位後,於針柄連接電針儀導線,通過特定波形與頻率的電流刺激,達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的治療目的。

依中醫理論體系,電針具有以下特性:

  1. 經氣調控作用:通過電流脈衝模擬傳統"補瀉手法",低頻率(2-5Hz)多屬補法,可激發經氣;高頻率(50-100Hz)則具瀉法特質,能鎮痛散結。
  2. 經絡疊加效應:電流刺激可增強針感傳導,使"得氣"效應更為顯著,尤其對循經感傳遲鈍者效果明顯。
  3. 氣血運行調節:不同波形各具功效,連續波(密波)主通經活絡,疏密波(交替波)長於氣血調和,斷續波則擅長振奮陽氣。

臨床應用方面,電針依病症特性有不同配伍原則:

  • 痛證治療多選足三里、合谷等穴,配合疏密波以行氣活血
  • 痿證癱瘓常用夾脊穴、陽陵泉,採連續波振奮經筋
  • 內科雜病如胃脘痛取中脘、足三里,以斷續波調和中焦

傳統針刺手法與電針技術結合後,發展出特定刺法如:

  • 透刺電針法:一針透多穴通電,增強經絡連貫性
  • 叢針電刺法:多針集中某解剖區域同步刺激
  • 導氣電針術:配合呼吸節律調整電流強弱

在特殊療法方面,電針麻醉運用特定穴組(如扶突、內關)配合高頻電流,能阻滯痛覺傳導,此技法源於《靈樞》"以針為機關"的理論創新。

現代中醫研究顯示,電針刺激可引發多重生理效應:

  • 激活下丘腦-垂體-靶腺軸系統
  • 調節神經遞質如內啡肽分泌
  • 改善微循環與組織代謝狀態

此療法繼承了《黃帝內經》"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的核心思想,通過電流參數的量化控制,使傳統針刺手法達到標準化操作,成為當代中醫結合現代科技的重要典範。其治療範疇除常見病症外,在戒毒戒斷、運動傷害康復等領域亦有獨特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