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臂陽明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臂陽明脈

臂陽明脈為早期中醫經脈名稱,即後世所稱之「手陽明大腸經」。此脈最早記載於《足臂十一脈灸經》,為先秦時期經脈理論的重要文獻之一,其循行路線及主治病症與後世手陽明大腸經相應,但表述略有差異,反映了經脈學說的演變過程。

循行路線

據《足臂十一脈灸經》描述,臂陽明脈的循行路徑如下:

  1. 起始:脈起於「中指間」,即手部食指與中指之間(後世手陽明大腸經明確起於食指橈側端「商陽穴」)。
  2. 上行:沿手臂外側(「循骨上廉」)向上,經過前臂橈骨側,行至「臑外廉」(上臂外側,相當於肱骨外側)。
  3. 至頭面:繼續上行至「枕」部(後世經絡學說中,手陽明大腸經未直接至枕部,而是上頸至面部,此處可能為早期經脈理論的差異),最終抵達「口」部,與口腔、齒齦相聯繫。

後世《靈樞·經脈》對手陽明大腸經的記載更為細緻,補充了其分支:「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進一步明確了與頭面部的聯繫。

主治病症

臂陽明脈的主治病症以頭面、口腔疾患為主:

  • 齒痛:因脈行至口齒,故可治療牙齦腫痛、蛀牙等症狀。
  • 其他病症:《足臂十一脈灸經》原文部分缺損,推測可能還包括咽喉腫痛、口瘡、面癱等(後世手陽明大腸經主治亦涵蓋此類病症)。

治療方法

《足臂十一脈灸經》提到「諸病此物者,皆灸臂陽明脈」,顯示早期以灸法為主要治療手段。後世針灸學則擴展為針刺、艾灸並用,常用穴位如:

  • 合谷穴(手陽明大腸經原穴):主治頭面五官疾患,具鎮痛、清熱之效。
  • 曲池穴(合穴):疏風解表,調和氣血。
  • 商陽穴(井穴):瀉熱開竅,治齒痛、喉痹。

理論演變

臂陽明脈的記載反映了早期經脈理論的特點:

  1. 簡略性:循行描述較後世簡短,未提及內屬臟腑(後世明確與大腸相絡屬)。
  2. 局部治療:強調「病候」與經脈循行部位的直接對應,如齒痛與脈行至口的關聯。
  3. 學派差異:與《陰陽十一脈灸經》相比,《足臂十一脈灸經》更注重四肢至軀幹的單向循行,後世則發展為循環流注。

臂陽明脈作為手陽明大腸經的早期形態,不僅是經絡學說發展的見證,亦為研究先秦醫學思想提供了珍貴文獻依據。其理論雖經後世補充完善,但核心病候與治療原則仍一脈相承,彰顯中醫經脈理論的延續性與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