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甘瀾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甘瀾水
甘瀾水,又稱「勞水」或「千揚水」,是中醫煎藥時所用的一種特殊水質。其製法頗具講究:將清水置於盆中,以瓢反覆揚起、傾倒,使水珠頻繁激盪。經過數次乃至數十次的操作,可見水面浮現無數細密水泡,滾動不息,此時便成甘瀾水。
中醫理論與應用
甘瀾水性質與普通清水不同,中醫認為其經過反覆揚蕩後,水質由「陰濁」轉為「輕清」,能減緩水之寒涼重濁之性,使之更為柔和,適合用於調和藥性。根據《傷寒論》記載,部分方劑特別註明以甘瀾水煎煮,例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即強調使用甘瀾水,以避免水之重濁影響藥效,並促其通陽化氣之效。
此水的特性在於「動而不烈,清而不寒」,其製作過程模擬自然界中活水流動的狀態,符合中醫「取象比類」的思維。唐代《備急千金要方》亦提及勞水,認為其能助藥力宣行,尤其適用於需溫通陽氣或調和中焦的方劑。
藥理與功效
甘瀾水在中醫看來並非單純溶劑,而是具有輔助治療作用的介質。其功效可歸納為:
- 化氣利水:幫助陽氣敷布,促進水濕代謝,適用於水飲內停、心悸浮腫等症。
- 緩和藥性:減少水之陰滯,使藥性更易達於病所,尤其適用於健脾溫陽類方劑。
- 協調陰陽:通過動盪之勢,使水火既濟,與某些安神方劑配合,可助心腎相交。
歷代醫家對甘瀾水的應用雖有差異,但多遵循「取其輕揚,避其沉滯」的原則,體現中醫對煎藥介質的重視。此類細節亦反映傳統製藥工藝中,對自然法則與人體氣化理論的深刻契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