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米泔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米泔水為傳統中醫製藥輔料之一,亦稱「米瀋」或「洗米水」,乃粳米或糯米淘洗後所得之渾濁水液。《本草綱目》載其「性涼味甘,能清熱解毒、和中益氣」,自古被用作藥物炮製之特殊溶媒。
藥性歸經與功效
米泔水性質平和,味甘淡,歸脾、胃二經。其質地渾濁富含米穀精微,具「緩和藥性、潤燥制亢」之效。李東垣《脾胃論》提及:「米汁性滑,能制土藥之剛燥」,故常用於炮製健脾類藥材,以調和其燥烈之氣。
炮製應用
- 白朮製法:生白朮以米泔水浸漬半日,軟化後切片,既可降低其溫燥傷津之弊,又能增強健脾化濕之功。若以土炒白朮配伍米泔水,則生發之性與收澀之力並存,適用於脾虛濕盛之證。
- 蒼朮處理:蒼朮辛烈燥性尤甚,以米泔水浸透再炒,可減其燥毒,《證類本草》稱此法能「去其悍烈,存其溫運」。
- 其他應用:亦有用於炮製半夏、天南星等藥材,取其淡滲之性以緩和毒性;或作為丸劑黏合劑,較蜜丸更宜於濕熱體質者。
機理探微
米泔水含澱粉微粒、維生素B族及微量礦物元素,其水性介質能引導藥材有效成分溶出,同時以穀氣涵養藥性。朱丹溪言:「穀汁潤物無聲」,正合中醫「陰中求陽」之理。臨床配伍時,米泔水製藥尤適宜於脾胃虛弱兼見陰傷者,如泄瀉煩渴、痰飲痞滿等證,既能助藥力輸布,又不致耗傷胃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