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文火,武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文火與武火之中醫釋義

在中醫藥學中,文火武火為煎藥時控制火候之關鍵術語,二者依火力強弱與特性不同,對藥材之有效成分釋放及藥性調配有深遠影響。

一、文火之定義與應用

文火又稱「微火」、「慢火」,其火力小而緩,溫度較低,熱力均勻持久。此火候適用於以下情境:

  1. 滋補類藥物:如熟地黃、當歸、人參等,需文火慢煎,使藥性溫和滲出,避免高溫破壞其滋陰補益之效。
  2. 礦物及貝殼類藥材:如龍骨、牡蠣、石膏等,質地堅硬,文火久煎方能析出有效成分。
  3. 久煎方劑:如《傷寒論》中附子需先煎以去其毒性,亦強調以文火緩和煎煮,確保安全與藥效。

二、武火之定義與應用

武火亦稱「緊火」、「猛火」,其火力大而猛,短時間內能令水沸騰。武火多用於:

  1. 解表類藥物:如麻黃、桂枝、薄荷等,因其藥性輕揚,武火速煎可保留其發散表邪之力,久煎反致藥效散失。
  2. 芳香類藥材:如藿香、砂仁、木香等,含揮發性成分,武火短煎可避免香氣揮散,維持行氣化濕之效。
  3. 急煎需求:部分急救方劑(如通脈四逆湯)需武火急煎,以速取藥力應急。

三、火候與煎藥之搭配原則

中醫煎藥講究「先武後文」,即初以武火煮沸,再轉文火慢煎,尤以複方為然。此舉既可縮短煎煮時間,又能確保藥材成分充分溶出。例如:

  • 補益劑:多全程文火,避免藥性燥烈。
  • 攻下劑:如大承氣湯,大黃後下時需武火短煎,以存其瀉下之力。

文火與武火之區分,源自中醫「四氣五味」與「升降浮沉」理論,透過火力調節,可影響藥材之性味走向,實為煎製工藝之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