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乳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乳細之法探微
「乳細」為中醫藥傳統製藥工藝之一,專指將藥物置於乳缽內研磨至極細粉末的過程。此技法源遠流長,自古為丹藥、眼藥、喉科散劑等精細製劑之關鍵工序,其細膩程度直接影响藥效之發揮。
乳缽之器用
乳缽多以瓷製,形如臼而內壁粗礪,輔以瓷槌(又稱「乳槌」)反复研磨。其材質取其性穩,不與多數藥物相剋,且粗面可增摩擦之效。《本草綱目》載:「瓷研不泄氣,尤宜細料」,說明瓷質能避免藥性散逸,尤適珍貴藥材。傳統乳缽分大小數等,大者研粗末,小者專攻「水飛」「乳細」等精工。
工術要領
- 分級研磨:先以鐵碾、石磨等初步碎藥,再入乳缽細研,遵循「由粗至細」之序,免耗工力。
- 手法講究:持槌須垂直,以腕力帶動迴旋研磨,力道需勻而綿長,忌急壓猛擊,恐傷缽底。
- 水飛佐助:若遇硃砂、爐甘石等礦物藥,常以清水同研,利用比重差分離極細粉末,此法古稱「水飛」,實為乳細之延伸。
藥效關聯
乳細程度視藥用部位而異:
- 眼藥:需「無聲為度」,以舌嚐無渣,點眼方不傷睛。
- 吹喉散:如冰硼散、錫類散等,細若煙塵,方能附著黏膜,清熱消肿。
- 丹藥:如紫雪丹中黃金、石膏等,非極細不克透達經絡,此即《雷公炮炙論》所謂「入藥須研千遍」之義。
古今演變
古代乳細全憑手感,以「捻之如膩」為驗;今雖有機械球磨,然某些忌熱藥材(如麝香、冰片)及特殊劑型,仍賴人工乳缽,蓋因機械摩擦生熱,恐變藥性。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詳錄「乳香先以缽研細,再入眾藥」,足見此法之重。
乳細一術,看似粗樸,實蘊醫家對藥力透達之苛求,亦體現中醫製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傳統智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