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製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製絨
製絨為中藥炮製技法之一,指透過物理處理將藥材纖維搗碎、捶打或搓揉,使其蓬鬆成絨狀的工藝。此手法能改變藥材原有質地,使其更易於燃燒或貼敷,充分發揮藥效,尤常見於外用療法。

核心用途

  1. 灸療應用
    最典型的例子為艾絨的製作:取乾燥艾葉,反覆搗篩去除粗梗雜質,餘下柔軟如棉的纖維即為艾絨。其結構鬆散易燃,且燃燒時熱力溫和持久,便於灸法中用作熱源。艾絨品質分級,以陳年純絨為上,如「五年陳金艾絨」。
  2. 外敷載體
    部分藥材製絨後可作為膏藥基底,如麻絨(火麻仁纖維製成)能增強貼敷時的藥液吸附性;或如桑皮絨(桑白皮纖維製成),可與其他藥物混合後熱熨患處,促進藥性滲透。

工藝要點

  • 選材:多選纖維豐富、質地輕韌的植物藥材,如艾葉、桑皮、麻類等。
  • 去雜:需反覆篩揀粗硬枝梗,確保絨體純淨,避免燃燒時產生刺鼻煙霧。
  • 乾燥:原料必須充分乾燥,製絨後亦需防潮保存,以維持易燃特性。

中醫理論依據
製絨不僅是物理性加工,更符合中醫「取其氣,用其性」的用藥思想。以艾絨為例,《本草綱目》載其「揉搗如綿,火力溫而不烈」,透過灸法可通十二經氣血,達到「透諸經而除百病」之效。鬆軟的絨狀結構能擴大藥材與體表的接觸面積,使藥性更易透過經絡腧穴傳導。

此技法展現中醫對藥材物性與療效關係的深刻掌握,至今仍為傳統療法不可或缺的製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