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燉是一種中醫常用的外治法,指將藥材與輔料放入金屬罐內,密封,於開水鍋中加熱,加酒燉地黃、大黃等。燉法具有溫補、祛寒、消腫、止痛等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胃寒腹痛、關節疼痛等症。

燉法具體操作如下:

  1. 將藥材與輔料洗淨,切碎。
  2. 將藥材與輔料放入金屬罐內,加入適量水。
  3. 將金屬罐密封,放入開水鍋中加熱。
  4. 燉煮時間根據藥材性質而定,一般以30分鐘至1小時為宜。
  5. 燉好的藥液可直接飲用,也可用於外敷。

燉法的優點有以下幾點:

  • 藥效充分。燉煮過程中,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充分溶解於水中,從而提高了藥效。
  • 使用方便。燉法操作簡單,不需要特殊的設備和技術,患者可以自行在家中進行。
  • 安全性高。燉法是一種外治法,不會對人體產生內服藥物可能存在的副作用。

然而,燉法也存在一些缺點:

  • 燉煮時間較長。燉煮時間一般需要30分鐘至1小時,這對一些患者來說可能比較耗時。
  • 藥液味道較重。燉煮過程中,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會溶解於水中,從而使藥液的味道較重,這對一些患者來說可能不太容易接受。

總體而言,燉法是一種安全有效的中醫外治法,適合於治療風寒感冒、胃寒腹痛、關節疼痛等症。但由於燉煮時間較長,藥液味道較重,因此在使用時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燉法:

  • 地黃燉酒:將地黃、白酒、冰糖放入金屬罐內,密封,於開水鍋中加熱,燉煮30分鐘。本方具有滋陰補腎、強身健體的功效,適用於治療腎虛腰痛、耳鳴耳聾、視力模糊等症。
  • 大黃燉酒:將大黃、白酒、冰糖放入金屬罐內,密封,於開水鍋中加熱,燉煮30分鐘。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適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牙痛等症。
  • 黃芪燉雞:將黃芪、雞肉、生薑、大蒜、料酒、鹽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燉煮1小時。本方具有補氣固表、益氣昇陽的功效,適用於治療氣虛乏力、自汗盜汗、食慾不振等症。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治療方案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