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痘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痘痂,又稱瘡痂,為中醫痘科專有名詞,指痘瘡(如天花、水痘等)化膿後,膿漿收斂所結之痂皮。其形成與脫落過程,反映臟腑氣血盛衰及病情轉歸,歷代醫家視為判斷預後之重要指標。

痘痂之生理特徵

據《痘科類編釋意》記載,痘瘡發展至「膿足漿回」階段,瘡面轉為蠟黃或紫紅如葡萄色,繼而結痂。上佳之痂應具以下特徵:

  1. 形質:痂皮厚硬而色黑,分次脫落,與起脹、灌漿、收靨之節奏相應。
  2. 瘢痕:痂落後皮膚微紅,光澤鮮明,無赤黑斑駁或凹凸不平,此為氣血調和、邪毒盡退之象,屬「上吉」預後。

病理表現與辨治

痘痂之異常狀態,多與氣血失調或臟腑虛實相關,中醫常依其特徵辨證施治:

  1. 紅癢不癒

    • 病機:血虛生內熱,餘毒未清,熏灼肌表。
    • 治法:養血涼血,清解餘熱。
    • 方藥:四物湯為基礎,加牡丹皮瀉血分伏火,紫草涼血透疹。若熱甚可佐黃連、連翹。
  2. 乾痂難脫

    • 病機:津液耗傷,肌失濡潤,或氣虛推動無力。
    • 外治:以麻油或蜂蜜外塗潤澤,助其自然脫落。強行剝離易傷絡留瘢,古稱「揭瘡如揭甲」,屬治療大忌。
  3. 痂遲不落伴神疲

    • 病機:邪雖退而正氣未復,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及。
    • 治法:健脾益氣,助運化而生肌。
    • 方藥:可選四君子湯加黃耆、陳皮;若兼陰傷,合用生脈散。
  4. 痂落瘢白

    • 病機:氣虛血弱,不能上榮於面。
    • 治法:補益元氣,溫通血脈。
    • 方藥:保元湯(人參、黃耆、甘草、肉桂)為主,可酌加當歸、川芎行氣活血。
  5. 痂後虛煩不寐

    • 病機:熱病後期,陰分耗傷,虛熱擾神。
    • 治法:清熱除煩,益氣生津。
    • 方藥:竹葉石膏湯加減,石膏用量宜輕,配合麥冬、粳米養胃陰。

中醫理論延伸

痘痂之形成,與「膿成毒泄」之病機相關。清代《醫宗金鑑》強調:「痂者,瘡毒之外殼也。」結痂過程實為正氣驅邪外達之表現,故痂色、厚薄、脫落順逆,皆可推測內在臟腑狀態。如痂色紫暗多屬血瘀,薄如蟬翼常示氣虛,醫者常據此調整補瀉之法。

此外,痘痂本身亦曾入藥。明代《本草綱目》載「痘痂」條目,謂其可「治瘡疹倒靨」,然須取自順證之痂,研末後以酒或蜜調服。此為「以毒攻毒」之特殊用法,今已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