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烘、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烘焙:中醫乾燥方法

烘、焙是中醫名詞,指的是以微火對藥物加熱使其乾燥的方法。這兩種方法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一些不同之處。

  • 烘: 將藥物放在烘房或烘櫃內,利用微火使藥物乾燥而不焦黑。烘的熱力比焙要弱一些。

  • 焙: 將藥物放在淨瓦上或鍋內焙燥,但不使燒焦。焙的熱力較高於烘,但仍需注意避免藥物燒焦。

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藥物在入藥前必須去濕氣。去濕氣的方法有三種:烘、焙,以及曬。其中烘和焙是利用微火加熱達到乾燥的效果,而不使藥物焦黑;曬則是利用日光曝曬使藥物乾燥,同樣不使藥物焦黑。

以下是其中三種方法的特點和適用藥物:

  • 烘法: 適用於性味寒涼、易受潮的藥物,如菊花、金銀花等。

  • 焙法: 適用於性味溫熱、易生黴的藥物,如黃連、附子等。

  • 曬法: 適用於性味平和、不易受潮的藥物,如人參、白朮等。

在使用烘、焙、曬的方法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時間: 烘、焙、曬的時間應根據藥物的性質和需要而定,一般不宜過長,以免藥物變質;曬的時間也不宜過久,以免藥物失去有效成分。

  2. 溫度: 烘、焙、曬的溫度要適宜,不能太高,以免藥物焦糊;也不能太低,以免藥物不乾燥。

  3. 環境: 烘、焙、曬的環境要通風良好,以免藥物受潮。

  4. 觀察: 烘、焙、曬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藥物的變化,一旦發現藥物變質,要立即停止烘、焙、曬。

烘、焙、曬是中醫常用的乾燥方法,但在使用時需要掌握好方法和技巧,以免藥物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