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烘、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炮製法之「烘」與「焙」詳解

「烘」與「焙」皆屬中藥炮製火製法範疇,為傳統製藥工藝中運用微火低溫乾燥藥材之技術,惟二者在操作方式與火候控制上略有區別,適用於不同藥性與質地的藥材。

一、烘法
烘法以間接溫熱氣流均勻乾燥藥材,常置藥物於烘房或烘箱內,利用穩定熱風去除水分。此法火力柔和均勻,可避免藥材焦化,尤適於富含揮發性成分或質地輕鬆之花葉類藥材,如菊花、金銀花、辛夷等。
中醫理論中,花類藥材多具輕揚升散之性,烘法能保留其芳香透達之氣,避免高溫破壞藥效。如《雷公炮炙論》所述:「凡使花類,須微火烘去濕氣,令性存而力全。」現代研究亦證實,低溫烘乾可較好保留菊花中的黃酮類成分。

二、焙法
焙法則將藥材直接鋪於淨瓦片、陶板或鐵鍋上,以微火緩焙至乾燥。其熱力較烘法稍強,但仍屬文火慢製,適用於質地堅實或需增強燥性之藥材,如土鼈蟲、水蛭等動物類藥,或某些需去腥矯味的礦物藥。
《本草綱目》提及:「蟲類堅者,瓦焙存性」,指出焙法能使動物藥質地酥脆,便於粉碎,同時減其腥臭。例如焙製地鼈蟲可增強其破血逐瘀之效;而焙訶子則可緩和其酸澀之性,更利斂肺止咳。

三、火候與藥性關係
中醫強調「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修事指南》載:「焙者勿令焦,烘者務在勻」,點明二者均需嚴格控溫。

  • 烘法溫度多控制在50-60℃以內,適合「取其氣」的發散類藥物;
  • 焙法溫度稍高(約70-80℃),適用「取其質」的堅硬類藥物,透過火氣激發藥性。

從四氣五味論,烘法較能維持藥材原性;焙法則能微調藥性,如使寒性稍減(如焙綠茶)、或增強溫燥之性(如焙蒼朮)。此二者之法度,體現中醫「制其太過,扶其不足」的炮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