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炮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炮炙,是中醫藥學中對藥材的加工處理方法的總稱。炮,是指用火燒烤;炙,是指用火烘烤。炮炙的目的是為了改變藥材的性味和功效,使其更利於人體吸收和利用。
炮炙的方法有很多種,常見的有:
- 炒:用文火炒至微黃或焦黃。
- 蒸:用蒸汽蒸至熟透。
- 炙:用炭火烘烤至焦黃。
- 煅:用高溫燒灼至焦黑。
- 蜜炙:用蜂蜜塗抹藥材,然後用文火烤至蜜融。
- 酒炙:用酒浸泡藥材,然後用文火烤至酒乾。
- 醋炙:用醋浸泡藥材,然後用文火烤至醋乾。
炮炙的時間和火候要根據藥材的性質和功效來確定。一般來說,性寒涼的藥材要用小火慢炒,性溫熱的藥材要用大火快炒。炮炙的時間也不宜過長,否則會破壞藥材的有效成分。
炮炙是一種古老的藥物加工方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中醫藥學中。炮炙可以改變藥材的性味和功效,使其更利於人體吸收和利用。因此,炮炙是提高中藥療效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劉宋.雷學支的《炮炙論》中關於炮炙的論述:
- 凡炮炙之法,以火為主,以藥為客。火之有功,有三:一曰溫,二曰熱,三曰燥。溫者,和之也;熱者,消之也;燥者,殺之也。
- 凡炮炙之法,以藥之性為主,以火之性為客。藥之性寒,則宜用熱火;藥之性熱,則宜用溫火;藥之性溫,則宜用平火。
- 凡炮炙之法,以藥之體為主,以火之體為客。藥之體堅,則宜用緩火;藥之體脆,則宜用急火。
- 凡炮炙之法,以藥之味為主,以火之味為客。藥之味辛,則宜用微火;藥之味甘,則宜用重火;藥之味苦,則宜用緩火;藥之味酸,則宜用急火。
《炮炙論》是一部關於藥材加工處理的專書,其中詳細論述了炮炙的方法和原理。這部書對後世的中醫藥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炮炙是中醫藥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提高中藥療效的重要手段。炮炙的方法有很多種,不同的炮炙方法會對藥材的性味和功效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在炮炙藥材時,要根據藥材的性質和功效來選擇合適的方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