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炮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炮炙:中藥材加工之法

炮炙原為兩種不同的中藥製藥方法,後逐漸成為藥材加工處理之總稱。《說文解字》曰:「炮,毛炙肉也」,「炙,炮肉也。」早期炮與炙皆指以火處理肉類之方法,後延伸至中藥材之加工。南北朝劉宋時期,雷斅所著《雷公炮炙論》為現存最早系統記載中藥炮炙之專書,標誌著炮炙技術之制度化與理論化。

炮與炙之本義

古法炮製強調「火」之運用,如《禮記》載「炮者,以塗燒之為名」,指以泥包裹藥物後炙烤。此法適用於去除藥物毒性或改變藥性,如炮附子、炮薑等。後世發展出「煨」、「焙」等變法,均屬廣義之炮法。

《釋名》云:「炙,抗也,抗火使乾也。」特指藥物直接置於火上加熱,如蜜炙甘草、酒炙黃芩等。透過輔料(蜜、酒、醋等)協同火候,可增強藥材功效或引藥歸經。

炮炙技術之演進

唐代《新修本草》首將炮炙列入官修藥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詳載185種藥材炮製規範。至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提出「製藥三綱」:「火製四(煆、煨、炙、炒),水製三(漬、泡、洗),水火共製二(蒸、煮)」,系統化分類炮炙法。

炮炙之作用機理

  1. 減毒糾偏:如烏頭經蒸煮水解毒性成分「烏頭鹼」轉化為「苯甲酰烏頭原鹼」;
  2. 增效改性:延胡索醋炙後生物鹼溶出率增30%,止痛效果顯著;
  3. 矯味利存:五靈脂酒炙可除腥臭,何首烏黑豆汁拌蒸防有效成分氧化。

代表炮炙法舉隅

炮炙法 典型藥物 作用
炒黃 炒山楂 增強消食化滯之功
麩炒 麩炒白朮 減燥性,增健脾之效
燀法 苦杏仁 破壞苦杏仁酶,保苷類
煅淬 煅牡蠣 使質地酥脆,利鈣溶出

雷公炮製十七法(如飛、伏、煨等)迄今仍影響中藥飲片生產。現代研究證實,炮炙過程可引發藥材細胞壁破裂、成分轉化等微觀變化,如大黃酒炙後蒽醌苷含量提升,瀉下作用趨緩而活血功效增強。

炮炙學作為中藥學分支,實為連接原生藥材與臨床應用之樞紐,其內涵遠超簡單加工,實為融合物理變化與化學轉化之複雜工藝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