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頻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頻服

「頻服」為中醫服藥法之一,意指將藥湯分成多次、少量服用,適用於特定病位或病證,藉此使藥力持續作用,或針對局部病灶發揮療效。此用法源於中醫整體辨證思維,依病位、病性及藥物特性調整服法,以求「藥病相合」。

中醫理論依據

《黃帝內經》提出「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的治療原則,頻服之法正合「輕揚」之理。病位在上焦(如肺、咽喉)或病勢趨於表淺者,藥力需輕緩持續上達,避免大量湯藥直趨下焦而削弱療效。另如《傷寒論》中治療少陰咽痛的「苦酒湯」,強調「少少含咽」,即透過頻服使藥液長時間濡潤咽喉,局部取效。

臨床應用要點

  1. 病位在上:頭面、咽喉、肺衛等上焦病症,如風熱咳嗽、喉痹、口瘡等,頻服可使藥氣上浮,如銀翹散「香豉揚其輕性」。
  2. 藥性峻烈或黏膩:部分方劑如抵當湯(含虻蟲、水蛭),頻服可緩和攻逐之力;而阿膠、熟地等滋膩藥,分服助脾胃運化。
  3. 特殊劑型應用:含漱劑(如甘露飲)、噙化丸(如冰硼散)需頻頻使用,使藥力留駐病所。

古籍記載佐證

清代《醫宗金鑒》言:「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頻服即體現「輕劑頻投」的用藥智慧。明代《普濟方》治喉風,以牛黃、冰片研末,「不時點入喉中」,亦屬頻服變通之法。此外,如《溫病條辨》治暑溫邪入心包,用紫雪丹「頻頻涼服」,取其透熱逐穢之效。

此服藥法彰顯中醫「因人、因病、因藥」的個體化治療特色,須結合四診審證施治,非機械套用。歷代醫家透過調整服法,使方藥與病機相契,提升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