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頓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頓服」之詳解
「頓服」為中醫服藥法之一,意指將藥物一次大量服用,使藥力集中而速達病所。此用法源於《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其核心在於依據病位、病勢與藥性特質,調整服藥策略以助療效。
理論依據
-
病位在下,引藥直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其下者,引而竭之」,故治療下焦(如膀胱、大腸)疾患時,頓服可藉藥量之勢,迅速下行攻邪。例如:- 承氣湯類方:用於陽明腑實證,頓服大黃、芒硝等瀉下藥,峻下熱結。
- 八正散:治濕熱淋證,一次服畢以利水通淋。
-
急症危證,藥專力宏
雖病非在下焦,然若屬邪盛病重(如高熱神昏、暴瀉脫水),亦可頓服峻劑以救急。如:- 獨參湯:元氣欲脫時,大劑人參頓服以回陽固脫。
- 安宮牛黃丸:熱陷心包時,頓服清心開竅。
藥物特性與應用
- 毒性藥與頓服:部分逐水藥(如甘遂、芫花)需頓服以速去水邪,避免少量久服傷正。
- 補益藥之變通:一般補劑宜分服,但虛極欲脫時(如大失血後),可頓服大劑當歸補血湯(黃芪、當歸)以急救陰血。
經典記載舉隅
-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此處「平旦頓服」強調晨起一次服用,助藥力直逐水飲。
-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大陷胸湯……得快利,止後服。」說明頓服後需中病即止,防過劑傷正。
「頓服」之法,體現中醫「因人、因病、因藥制宜」之治療智慧,臨床須精辨證候,配合藥性與體質,方得峻劑建功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