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飯前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術語詳解】飯前服

飯前服為中醫服藥法之重要規範,源於《神農本草經》「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之治療原則,屬「因病位擇時」用藥法的具體實踐。此服藥法主要依據三焦理論與藥物歸經特性而立,尤重下焦病變與補益類藥物之施用時機。

■ 理論基礎

  1. 三焦氣化說:下焦如瀆主司二便,其位屬陰當從陰治。飯前胃中空虛,藥氣易隨脾氣下降,直達下焦病所。《黃帝內經》指出「其下者引而竭之」,正合此治則。
  2. 補藥運化論:補益藥多甘溫質重,需賴脾胃清陽之氣運化輸布。晨起空腹時陽氣初升,此時服用補腎藥(如地黃飲子)、健脾劑(如參苓白朮散),可助藥氣隨經脈周流。

■ 適用範疇 • 下焦濕熱證:如八正散治淋證、四妙丸療腳氣,藉飯前服使藥力速達膀胱經 • 腎精虧虛證:左歸丸、龜鹿二仙膠等滋補劑,循「腎主閉藏」特性於空腹時納藥 • 大腸氣滯證:枳實導滯丸類方劑,依「六腑以通為用」特性擇時投藥

■ 經典配伍要義 《傷寒論》豬苓湯證強調「先食飲服」,取其淡滲之性速趨下焦;李東垣《脾胃論》創補中益氣湯,主張晨起空心服,使清陽之氣偕藥力上升。後世醫家發展出「治下如權,非重不沉」的用藥思想,更確立質重藥材飯前服的治療優勢。

■ 藥氣運行機理 人體經脈氣血在空腹時運行較緩,飯前服用引經藥可形成「藥氣先導」效應。如用牛膝為使藥時,配合飯前服法,其下行之力可引諸藥直入衝任二脈,此即《本草求真》所言「沉陰下行,能引諸藥直達下所」的具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