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寒無浮、熱無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藥性理論探微:論「寒無浮、熱無沉」之辨

「寒無浮、熱無沉」一語源出《本草綱目‧序例》,乃闡述中藥性味與作用趨向之關係,其核心思想源自《內經》「陽升陰降」之氣化理論。寒熱屬藥性之陰陽二分,浮沉則為藥效作用之空間趨向,二者相互耦合,構成中醫藥性學說之重要基礎。

一、藥性與藥勢的陰陽本質
中醫認為,寒性屬陰,其氣內斂,故作用趨向多呈「向下向內」之勢,如大黃之沉降通腑、黃芩之清瀉裡熱。反之,熱性屬陽,其氣外發,故作用趨向多顯「向上向外」之勢,如麻黃之宣發腠理、桂枝之溫通經脈。此即「寒性沉降、熱性升浮」之常規,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之理相通。

二、經絡臟腑的氣機調控
藥性趨向實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手太陰肺經主宣發,足太陽膀胱經主趨下,故桑葉雖性寒,然其歸肺經,借肺之宣發特性而能上行清頭目;巴豆性熱,因其入大腸經,隨腑氣通降之性反能下趨攻積。此現象體現《傷寒論》「六經氣化」理論中,經絡臟腑對藥勢的導引作用。

三、升降浮沉的特殊變局
臨床所見,藥性趨向尚有「同氣相求」之變例:

  1. 質地影響:旋覆花雖性溫,然質重而降氣;金銀花性寒而質輕,反具宣透之能。此乃《本草備要》「輕虛者浮,重實者沉」之具體展現。
  2. 配伍效應:桔梗性平,配黃芪則升提,合杏仁則降氣,此即《醫方集解》所謂「引經報使」之妙。
  3. 炮製轉化:生薑發散為升,乾薑溫中為守,炮薑止血為降,彰顯《雷公炮炙論》以製法易藥性之智慧。

四、理論與臨床的參合之道
李時珍於《本草綱目》特舉桑葉、巴豆之例,實為揭示「性味-歸經-效用」三元關係:桑葉味苦甘而歸肝肺二經,苦寒清熱中兼得甘潤上承之性;巴豆辛熱暴烈,然其油脂潤下,故呈「熱性沉降」之特例。此類現象印證《神農本草經》「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之深意。

此說不僅為藥性綱目,更深合《難經》「陰中寓陽,陽中涵陰」之理。後世醫家如汪昂《本草備要》、黃宮繡《本草求真》等,均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更精微的歸經與升降理論,成為中醫方劑學中「君臣佐使」配伍法則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