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酸鹹無升、甘辛無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酸鹹無升、甘辛無降

酸鹹無升、甘辛無降是中醫藥學中關於藥性和性味的理論之一。酸、鹹味的藥物具有向內向下的性質,可以收斂和滲透,多用於治療內科疾病;甘、辛味的藥物則具有向外向表的性質,能補益和發散,多用於治療外科疾病。

酸、鹹味的藥物能夠收斂和滲透,對於胃痛、腹痛、嘔吐、泄瀉等內科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而甘、辛味的藥物則能補益和發散,對於瘡瘍、癰腫、外傷等外科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然而,這些性味的特性並不是絕對的。雖然酸、鹹味的藥物一般沒有「升」的趨向,但仍有一些例外。例如,烏梅是具有酸味的藥物,但卻能「升胃氣」,治療胃氣虛弱;甘草是具有甘味的藥物,但卻能「降火」,治療火熱上炎。同樣地,雖然甘、辛味的藥物一般沒有「降」的趨向,但也存在例外。例如,蘇子是具有辛味的藥物,但卻能「降氣」,治療氣逆上沖;沉香是具有辛味的藥物,但卻能「降火」,治療火熱上炎。

因此,在臨床應用中,我們需要根據藥物的具體性味和功效,靈活運用酸鹹無升、甘辛無降的原則。

以下是《本草綱目》中對於酸鹹無升、甘辛無降的記載:

「酸鹹無升,甘辛無降。酸、鹹味之藥,其性沉降,所以沒有升的功效;甘、辛味之藥,其性輕揚,所以沒有降的功效。但蘇子辛溫,沉香辛微溫,從性味說都應升,不過由於質重,所以是降的。」

參考資料:

蘇子:蘇子味辛溫,能降氣,治療氣逆上沖;沉香味辛微溫,能降火,治療火熱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