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酸鹹無升、甘辛無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藥性理論之「酸鹹無升、甘辛無降」探微
理論淵源與基本概念
「酸鹹無升、甘辛無降」一說首見於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序列》,此論源自中醫藥性理論中「四氣五味」與藥效趨向的相互關係。中醫學認為,藥物之性味不僅決定其治療作用,更與其作用方向密切相關。
此理論指出:酸味與鹹味藥物其性趨向內行、下行,故無上升之勢;甘味與辛味藥物其性趨向於外發、上升,故無降下之趨。此種藥性升降理論,實為中醫臨床用藥配伍之重要依據,亦是「升降浮沉」學說之具體呈現。
五味與藥效趨向之關係
酸味藥性特徵
酸味藥物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其性多向下向內。如:
- 五倍子:酸澀性寒,功專斂肺降火
- 山茱萸:酸微溫,補益肝腎而固精縮尿
- 烏梅:酸平,斂肺澀腸而生津止渴
酸味之「無升」特性,體現在其能抑制氣機外越,如自汗、遺精、久瀉等症,正是運用其下行內收之性。
鹹味藥性特徵
鹹味藥物主軟堅散結、瀉下通便,其勢多趨下。如:
- 芒硝:鹹苦寒,瀉下通便而軟堅潤燥
- 牡蠣:鹹微寒,潛陽固澀而鎮驚安神
- 海藻:鹹寒,消痰散結而利水消腫
鹹味「無升」之理,在於其能引藥下行,如治療大便秘結或瘰癧痰核,皆取其沉降之性。
甘味藥性特徵
甘味藥物具補益、和中、緩急之功,其性多上行外達。如:
- 人參:甘微溫,大補元氣而升陽舉陷
- 黃芪:甘微溫,益衛固表而升提中氣
- 甘草:甘平,調和諸藥而解毒緩急
甘味「無降」之性,體現在補氣升陽方劑中,如補中益氣湯之用黃芪、人參,正是運用其上升外達之勢。
辛味藥性特徵
辛味藥物有發散、行氣、活血之效,其勢多向外向上。如:
- 桂枝:辛甘溫,發汗解肌而溫通經脈
- 防風:辛甘微溫,祛風解表而升發清陽
- 川芎:辛溫,活血行氣而上行頭目
辛味「無降」之理,在解表劑中最為明顯,如麻黃湯、桂枝湯等,皆取其上行外散之功。
理論之變通與例外
雖然「酸鹹無升、甘辛無降」為藥性之常規,然中醫用藥尚需結合藥物質量、配伍、炮製等因素綜合考量,故有「常中有變」之情況:
-
質重因素:
- 蘇子:雖辛溫應升,然質重沉降,反能降氣化痰
- 沉香:辛微溫應散,質重下行,功專納氣平喘
-
配伍影響:
- 桔梗與枳殼同用,一升一降,調理氣機
- 升麻與牛膝相伍,升清降濁,相得益彰
-
炮製改變:
- 大黃生用瀉下,酒製上行清熱
- 黃連生用降火,薑製和胃止嘔
升降理論之臨床意義
此理論對臨床組方具有重要指導價值,醫師可據此:
- 調節氣機升降失常(如胃氣上逆、脾氣下陷)
- 引藥歸經(如川芎上行頭目、牛膝下行足膝)
- 糾正病勢趨向(如在外者汗而發之、在上者因而越之)
歷代醫家如李東垣創「升陽益胃」法、葉天士善用「輕清升舉」之品,皆深刻體現對此理論之靈活運用。四氣五味與升降浮沉的結合,構築了中醫藥性理論的完整體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