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痘花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痘花眼
痘花眼,又稱「痘瘡入眼」,為中醫眼科病名,屬痘瘡併發症之一。此症首見於《廣勤軒遺稿》,指小兒罹患天花(痘瘡)期間,邪毒熾盛,內攻目竅,導致眼目紅腫、畏光流淚,甚則翳障叢生,影響視力。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痘花眼多因正氣不足,或痘毒過盛,邪熱上炎於目所致。痘瘡屬溫熱疫毒,其毒可隨經絡上犯清竅,尤以肝經風熱或脾胃濕熱為常見病機。肝開竅於目,若痘毒鬱滯肝經,則易化火生風,熏灼目絡;若脾胃濕熱蘊結,濁邪上泛,亦可蒙蔽目睛,形成翳膜。
臨床表現
患者可見白睛紅赤,黑睛生翳(角膜潰瘍或混濁),羞明流淚,目澀難睜,嚴重者痘疹蔓延至眼瞼,致瞼弦赤爛或膿痂黏附。若毒邪深陷,可損及瞳神(虹膜、晶狀體),導致視物昏矇,甚至失明。
中醫辨證分型
- 肝經風熱證:目赤刺痛,翳障初起,伴頭痛發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 脾胃濕熱證:眼瞼腫脹,眵多黏稠,黑睛翳厚,兼見口黏納呆,苔黃膩,脈濡數。
- 血熱瘀滯證:目赤紫暗,翳色晦滯,痘疹色黯,舌質絳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療原則
以清熱解毒、退翳明目為主,依證型佐以疏風、化濕或涼血化瘀。傳統方藥如:
- 肝經風熱:選用羚角鉤藤湯加減,配合穀精草、密蒙花等退翳藥。
- 脾胃濕熱:以甘露消毒丹為主方,酌加黃芩、梔子清利濕熱。
- 血熱瘀滯:宜用犀角地黃湯合桃紅四物湯,活血解毒。
外治法則強調清潔患眼,可選用黃連煎湯或菊花洗眼方外薰,或點撥琥珀煎等傳統眼藥。
痘花眼為痘瘡重症變證,反映臟腑邪毒熾盛,其論治需緊扣痘疹病程,兼顧全身調理,方能避免遺患。歷代醫家如《張氏醫通》亦載其治法,強調「治痘先護目」,足見中醫對本病之重視。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