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酸苦涌泄為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酸苦涌泄為陰」中醫名詞詳解

「酸苦涌泄為陰」一語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為中醫藥性理論中的重要原則,闡述酸味與苦味藥物具備催吐、瀉下之效,其性屬陰,與「辛甘發散為陽」相對,共同構成藥物四氣五味的基本分類。

詞義解析

  • :指「吐法」,通過藥物刺激上焦,促使病邪從口腔排出。
  • :指「下法」,導引腸胃積滯或實熱從二便而出。
  • :此處指藥物作用趨向內、向下,性質沉降,與陽氣的升發外向相對。

藥味與藥效關係

中醫認為,藥物的「味」與其作用密切相關:

  1. 酸味

    • 特性:收斂、固澀,但部分酸性藥物(如膽礬)因刺激性强,反能引發嘔吐。
    • 代表藥物:膽礬(硫酸銅礦物),其酸澀之性可刺激胃黏膜,達到催吐效果,用於痰涎壅盛或中毒急救。
  2. 苦味

    • 特性:降泄、燥濕、清熱,部分苦味藥能引氣機下行,通導腸腑。
    • 催吐代表:瓜蒂,苦寒有毒,通過刺激咽喉與胃壁,引發吐風痰宿食。
    • 瀉下代表:大黃,苦寒沉降,瀉熱通腸,主治實熱便秘、瘀滯腑實。

經典理論背景

《內經》提出「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的治療原則,酸苦涌泄正屬「減之」範疇。此類藥物通過吐、泄祛除有形實邪,適用於痰飲、食積、熱結等病位偏上或中的實證,符合「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治則。

陰陽屬性與運用

「酸苦涌泄為陰」不僅揭示藥效,更體現陰陽學說在藥性中的應用:

  • 陰味出下竅:酸苦藥物多趨向體內下部,作用於二陰(前後陰),如大黃瀉下、芍藥斂陰。
  • 與陽藥對舉:相對於辛甘發散之陽藥(如麻黃、桂枝)向外解表,酸苦藥向內攻逐,形成升降出入的調節平衡。

此理論為後世中醫用藥奠定基礎,如張仲景在《傷寒論》中運用瓜蒂散(苦味)吐痰涎、調胃承氣湯(苦味大黃配伍鹹寒芒硝)瀉實熱,皆承襲此理。

延伸思考

需注意「涌泄」與一般補益藥的酸苦味差異,如烏梅酸斂止瀉、黃連苦寒燥濕,雖同屬酸苦,但因配伍與劑量不同,作用迥異,體現中醫「一味多效」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