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辛甘發散為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詳解】「辛甘發散為陽」

理論溯源
此概念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屬中藥性味理論核心要義,揭示辛、甘味藥物配伍所產生的升散特性,其動能趨勢與溫熱效應皆歸類於「陽」的範疇。

性味作用機理

  1. 辛味特性
    辛能行散,主入肺經,具開泄腠理、宣發衛陽之功。《內經》言「辛走氣」,其性升發,如麻黃、羌活等,能驅邪外達,解除表邪束縛。
  2. 甘味特性
    甘味緩和,入脾經,具補益中焦、調和藥性之效。與辛味相伍,可緩和辛燥之性,同時藉甘味之滋養助衛氣生發,如桂枝配伍甘草,既能溫通經脈,又可護胃和中。

經典藥對舉隅

  • 桂枝-甘草
    桂枝辛甘溫,助陽化氣;甘草甘平,補脾益氣。二者相合,成「辛甘化陽」之典範,《傷寒論》桂枝湯即以此為基礎,調和營衛以解肌發表。
  • 防風-白朮
    防風辛甘微溫,祛風勝濕;白朮甘苦溫,健脾燥濕。合用於玉屏風散中,展現辛甘扶陽以固表禦邪之效。

陰陽辨證關係
「辛甘發散為陽」與「酸苦湧泄為陰」形成對舉,反映中醫二元平衡觀。陽性藥組擅於激發人體向上、向外的氣化運動,適用於風寒表證或陽氣鬱滯之候。

臨床應用延伸
此類配伍不僅用於解表,亦見於內傷雜病。如「補中益氣湯」以黃芪(甘溫)配伍升麻(辛微甘),升提下陷之陽氣,體現辛甘發散在升陽舉陷中的活用。

藥性升降浮沉
辛甘合用,其性多溫熱,質輕上浮,契合「陽主升散」的運動特質。李東垣《脾胃論》強調「辛甘之藥滋胃之陽」,進一步闡明其振奮中焦陽氣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