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代時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代時蜀與中醫本草發展
五代時蜀(907–965年)為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時期的重要政權之一,其統治範圍以四川為核心。在此期間,中醫藥學承襲唐代基礎,並因地域特性與文化累積,呈現獨特發展,尤以本草學為著。
1. 本草學傳承與地方特色
五代時蜀延續唐代《新修本草》之系統,並受蜀地豐富藥材資源影響,地方醫家積極整理藥用經驗。據《蜀本草》記載,當時已對川產藥材(如川芎、川貝母)有細緻分類,強調「道地藥材」之效,反映地域性用藥智慧。
2. 韓保升與《蜀本草》
後蜀翰林學士韓保升奉詔主持編纂《蜀本草》,為官方系統性修訂本草之代表。韓氏提出「藥有玉石草木蟲獸,而云本草者,為諸藥中草類最多也」,闡明以「本草」為名的原因,並在書中增補繪圖與地方藥物,如巴豆、蜀椒等,為後世《圖經本草》奠定理論與圖譜並重之基礎。
3. 藥物分類與炮製技術
時蜀醫家對藥物採「三品分類法」(上、中、下三品),並注重炮製工藝。如半夏姜制減毒、地黃九蒸九曬等技法,載於該時期文獻,顯示對藥性與毒性控制的深化認識。
4. 對北宋本草學之影響
五代時蜀之成果直接啟發宋代本草學。北宋《開寶本草》《圖經本草》均參考《蜀本草》體例,尤其是蘇頌《圖經本草》結合圖譜與文字考證的模式,可溯源自蜀地圖文並茂的傳統。
綜觀之,五代時蜀處於唐宋醫學過渡階段,其本草學融合官方修訂與地方實踐,不僅保存前代知識,更推動藥物學朝系統化與視覺化發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