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本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本草:中醫藥學的經典載體

中醫藥學中,「本草」一詞泛指古代記載藥物知識的典籍,其內容涵蓋藥物的來源、性味、功效及應用等諸多方面。「本草」一書既指具體的藥物學著作,亦泛指整個中藥學體系。

本草之名義

「本草」一詞首見於《漢書·郊祀志》,至《神農本草經》時期,其名已逐漸確立為藥物學專著之稱謂。考其命名緣由,蓋因傳統中藥以植物類藥物為大宗,尤其草類佔比最眾,故以「本草」為名。《本草綱目》即云:「諸藥草類最多,故云本草。」

本草學的歷史發展

1. 先秦至漢代:奠基時期

《神農本草經》為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成書於東漢,分藥物為上、中、下三品,共載365種藥物,奠定了中藥學的基本理論,如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

2. 魏晉南北朝:增補與整理

此期本草著作漸豐,如《吳普本草》、《名醫別錄》等,對藥物種類及應用多有擴充。陶弘景《本草經集注》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並詳述產地、採製等,使本草學體系更趨嚴謹。

3. 唐代:官修本草之始

《新修本草》由唐政府頒行,為世界上首部國家藥典,收藥844種,並附藥圖,標誌著本草學的規範化進程。

4. 宋金元:理論與實踐並進

《證類本草》集前代大成,為《本草綱目》之藍本。此期醫家如張元素、李東垣等,結合臨證經驗,發展出藥物歸經理論,使本草學與中醫理論更緊密結合。

5. 明代:集大成的《本草綱目》

李時珍歷時二十七載,撰成《本草綱目》,收藥1892種,分16部60類,為古代本草學之巔峰。其內容不僅詳述藥物性味功效,更涉及動植物學、礦物學等多領域,影響深遠。

本草記載的藥物範圍

本草典籍所載藥物極為廣博,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1. 植物類:佔比最眾,如人參、黃芪、甘草等,涵蓋根、莖、葉、花、果實等各部分。
  2. 動物類:如鹿茸、麝香、阿膠等,取材自動物全身或分泌物。
  3. 礦物類:如硃砂、雄黃、石膏等,多具重鎮安神或解毒之效。
  4. 加工製品:如神麴、豆豉、酒醋等,經發酵或釀造而成。

本草學的學術內涵

1. 藥性理論

本草學以四氣(寒、熱、溫、涼)、五味(酸、苦、甘、辛、鹹)為核心,闡述藥物作用機制,並結合升降浮沉、歸經等理論,指導臨床用藥。

2. 採製與炮製

本草著作詳載藥物的採收時節、加工方法及炮製工藝。如《雷公炮炙論》專論藥物炮製,以減毒增效。

3. 方藥配合

本草不僅述單味藥,更重視藥物配伍。如「七情合和」(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理論,體現中藥複方應用的精髓。

本草學的現代意義

當代中藥學仍以傳統本草為基礎,結合科學研究方法,探究藥理機制與臨床應用。古籍所載經驗,如青蒿治瘧(見於《肘後方》),經現代提取驗證,成就了青蒿素的發現。

本草學不僅是藥物彙編,更蘊含了古人对自然的深刻觀察與智慧結晶,其系統性與實用性,至今仍是中醫藥學的核心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