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涌吐禁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湧吐禁例

湧吐法為中醫「八法」之一,適用於痰涎、宿食、毒物等停滯上焦(如咽喉、胸膈)之實證,透過藥物或物理刺激催吐,使邪從上出。然此法性峻烈,易傷正氣,故列舉以下禁例:

  1. 陽氣虛衰,手足厥冷
    四肢厥逆、畏寒蜷臥者,多屬少陰陽衰或厥陰寒盛。此時陽氣不足以推動氣血,若強行湧吐,恐更損元陽,致陰寒內陷,危篤立至。
  2. 脾胃虛弱,氣血不足
    面色萎黃、脈象微弱或虛大無力者,屬中焦虛憊。若誤認脹滿為實滯而施吐法,必使脾陽愈敗,運化更衰,甚則氣隨津脫,呈現「吐下之餘,定無完氣」之變。
  3. 氣虛脹滿,非實邪內阻
    腹脹因脾虛失運者,當以健脾為要。若誤吐之,反致胃氣上逆,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脹滿益甚。
  4. 虛喘氣促,元根不固
    喘促聲低、動則加劇者,多為肺腎兩虛,氣失攝納。吐法擾動氣機,易令肺氣宣降失司,腎氣不守,喘逆加重。
  5. 腳氣沖心,真氣欲脫
    腳氣病(濕毒上攻)見心悸、氣急、胸悶者,屬危候。此時若吐,恐引濕毒逆亂,更傷心陽,甚則神昏厥逆。
  6. 真熱假寒,陽鬱不達
    身雖惡寒卻反不欲衣被,並見口渴、溲赤、脈沉滑者,屬陽明熱盛、格陰於外。吐法未必解其熱,反耗津液,助長火勢。
  7. 妊娠胎元不穩
    孕婦氣血聚於胞宮,湧吐易動沖任之氣,輕則胎動不安,重則墜胎。尤以妊娠惡阻(嘔吐)本屬胃氣上逆,當和降為先,禁用吐法。
  8. 年老體衰,五臟皆虛
    高年之人精血虧耗,臟腑功能衰退。吐法峻烈,易致津虧液竭,虛風內動,出現筋脈失養或神識昏憒。
  9. 產後氣血雙虧
    新產亡血傷津,百節空虛,若誤吐必使營衛失和,變生血暈、痙病等疾,如《金匱》所戒「新產後不可吐下」。
  10. 失血患者,陰營虧損
    吐血、衄血、崩漏等症,本已血脫氣弱,再施吐法,恐氣隨血脫,陽無所附,而成陰陽離決之候。

機理總述
湧吐法以「其高者,因而越之」為原則,然須嚴格辨識虛實。凡氣虛、血弱、陽微、陰虧之證,或病位非屬上焦者,皆當禁用。蓋吐後不僅耗氣,亦損胃陰,擾亂一身氣機升降,故《醫門法律》強調「吐法宜慎,中病即止」。臨證尚需結合整體病機,如兼夾痰瘀、寒熱錯雜者,尤需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