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瀉下禁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瀉下禁例

瀉下法為中醫治法之一,旨在通過藥物作用促使腸道通泄,主要適用於裏實熱證、燥屎內結、水飲停聚等實證。然因瀉下藥性多峻猛,或易傷正氣,故臨證時需嚴審病機,非所有便祕或實滯之證皆可妄用。下列情況即屬瀉下禁忌之列:

  1. 表證未解或邪在半表半裏
    若病邪尚在肌表(如惡寒發熱、脈浮)或少陽半表半裏(如寒熱往來、胸脅苦滿),誤用瀉下恐引邪內陷,致變證叢生。當先解表或和解少陽,如《傷寒論》云:「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
  2. 陰血虧虛,腸道失潤

    • 老年血虛腸燥:年邁之人陰血不足,腸道乾澀,若強用攻下,恐更耗陰血,反加重便秘。
    • 新產婦血虛便祕:產後氣血驟虛,津液未復,此時瀉下易傷正氣,甚則引發血脫。
    • 病後津虧便結:熱病癒後或久病耗津,腸胃枯燥,當以滋陰潤腸為先。
  3. 正氣虧損,不耐攻伐

    • 大失血後:氣隨血脫,若再瀉下,必致陽氣衰微。
    • 脈象虛弱:如脈微弱、遲緩,或浮大無根,皆提示正氣不足,不可峻下。
    • 中焦虛弱:平素胃納不佳、氣短喘促,或腹脹時輕時重(虛脹),均屬脾胃氣虛,攻下恐傷中陽。
  4. 特殊生理狀態

    • 孕婦及經期:瀉下藥多具活血或沉降之性,孕期用之恐損胎元,經期則可能擾動血海,致經量異常。
  5. 疑似實證而實藏真虛

    • 臍周動氣:臍部上下左右觸及搏動(動氣),多為腎虛或衝脈不安,下之則逆。
    • 熱結旁流之假象:雖見便祕潮熱,然伴胸滿氣喘、頻頻嘔吐,需防陽明胃氣上逆或臟氣衰微,不可貿然攻下。

若遇當下而不可峻下之證,可權變施治:

  • 表裏同病:選用大柴胡湯等 表裏雙解 之劑。
  • 虛實夾雜:以黃龍湯等 攻補兼施 ,或麻子仁丸 潤下 緩通。
  • 燥屎近肛:外用 蜜煎導豬膽汁導 ,潤燥導便而不傷正。

此禁例非僅限上述,臨證需四診合參,明辨標本虛實。如《醫門法律》所言:「攻之一法,實關生死。」故瀉下之用,貴在權衡,不可拘泥於一法而忽視整體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