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痘後浮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痘後浮腫

病證名,出自《醫宗金鑒·痘疹心法要訣》。此症為痘瘡(天花或水痘類疾病)脫痂後,因表虛不固,腠理疏鬆,患者過早受風,風邪乘虛侵襲肌表,導致水濕停滯,泛溢肌膚,遂見面目及遍身浮腫。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痘瘡為外感熱毒之邪,病程中耗傷氣血,尤以肺脾兩臟受損為甚。肺主皮毛,脾主運化水濕,痘後氣血未復,肺脾功能失調,衛外不固,風邪易襲。風性開泄,引動內濕,水液代謝失常,泛溢肌膚而成浮腫。

臨床表現
患者除面目、四肢或全身浮腫外,或伴輕微惡風、發熱、小便不利等表證,舌苔薄白或白滑,脈浮緩或濡。

治法
以「微汗解表、利水消腫」為主,重在宣肺健脾、疏風祛濕。

方藥

  • 主方:五皮飲(《華氏中藏經》),由桑白皮、陳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組成,具行氣化濕、利水消腫之效。若表證明顯,可加防風、紫蘇葉以增強疏風解表之力;若脾虛甚者,酌加白朮、黃耆以健脾益氣。
  • 變證加減:若兼內熱,可加連翹、赤小豆清熱利濕;若水腫偏寒,可加桂枝、附子溫陽化氣。

中醫理論延伸
此症與「風水」(《金匱要略》所述)機理相近,均屬風邪犯表、肺失宣降所致,然痘後浮腫特發於熱病後期,需顧護正氣,避免過用發汗峻劑。此外,《傷寒論》中「越婢湯」治風水之思路亦可參酌,但須辨明寒熱虛實。

古籍參考
《醫宗金鑒》強調「痘後氣血未充,宜避風靜養」,浮腫者不可單執利水,需兼調營衛;《證治準繩》亦指出,此類水腫當與腎虛或脾陽不振之陰水鑑別,後者病程較長,腫勢多從下肢而起,治療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