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結扎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結扎法

結扎法為中醫外科傳統療法之一,係利用藥製絲線或普通絲線之張力,緊縛患處,阻滯局部氣血運行,促使組織壞死脫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此法源自古代《五十二病方》所載「絜之」之法,後世醫家不斷完善,成為中醫外治法重要手段。

作用機制

結扎法之原理在於「斷其血脈,絕其氣機」。絲線緊縛患處後,局部經絡阻塞,氣血不得貫通,《黃帝內經》稱「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血淤則肉腐,氣滯則形敗,終致壞死組織自然脫落,而周邊正常組織得以保存。此法暗合「祛腐生新」之理,符合中醫「以通為用」之治療思想。

操作要點

  1. 選材製線:傳統多用桑白皮線或藥製絲線(如芫花煮線),今則多用醫用絲線。線體需經嚴格消毒,以避外邪入侵。
  2. 縛結技巧:對頭大蒂小之贅疣,當於根部行雙套結,漸次收緊;對痔核等深部病竈,須配合探針引線,確保結扎確實。
  3. 施術時機:宜擇氣血旺盛之時(如辰巳二時),以助正氣抗邪。

適應症候

  • 贅生物:如疣目(尋常疣)、息肉、癭瘤(甲狀腺腫)等頭大帶小者
  • 痔疾:尤其適用於二三期内痔,結扎後常配合五倍子散外敷
  • 瘻管:配合掛線療法,以線代刀,緩切緩開

禁忌範圍

凡血瘤(血管瘤)、筋瘤(靜脈曲張)及惡瘡(惡性腫瘤)皆屬禁忌,因此類病竈血絡豐茂,強行結扎恐致血溢不止,反生變證。《外科正宗》明言:「血瘤者,不可輕用線扎,恐血出不止則危」。

歷史淵源

此法可追溯至漢代《金匱要略》治「狐疝」用蜘蛛散纏裹之法,元代《世醫得效方》詳載痔瘻結扎術,明清時期更發展出「纏紮法」與「掛線法」兩大流派。現代中醫外科結合無菌技術,使此古法煥發新機。

結扎法體現中醫「以簡馭繁」的治療智慧,通過有形之線調動無形之氣血,實為「通則不痛,榮則不痛」理論的外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