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枯持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枯痔法之中醫詳析

枯痔法,乃中醫外科治療痔瘡之傳統外治技法,其法運用腐蝕斂瘡之藥性,使痔核乾枯萎縮而後脫落。此法源自宋代《太平聖惠方》所載「以砒霜等藥蝕痔」之法,後世醫家逐步改良,形成「敷藥」與「注射」並用之術式,尤擅長處理二期以上脫出性內痔及特定體質患者。

核心機理

1. 藥性作用

枯痔法所用藥物多含白礬、五倍子、明雄黃、硇砂等成分,其性味多屬酸澀、辛溫有毒,具腐蝕血肉、燥濕殺蟲之效。《外科正宗》言:「枯痔散能使痔核焦黑,毒盡自落。」現代研究顯示,此類藥物可促使痔核血管血栓形成,阻斷血運,終致組織壞死脫落。

2. 適應範疇

  • 病證選擇:適用於氣滯血瘀型濕熱下注型內痔,症見痔核脫出難復、便血色暗。
  • 體質特徵:對氣血偏虛之老年患者肝陽上亢型高血壓者(需經辨證調整劑量),較手術切除更為穩妥。

傳統與改良術式

1. 古法敷貼

枯痔散(如《外科全生集》方:白礬60g、白信石15g、硼砂6g)調糊敷於脫出之痔核表面,日換一次,約5-7日痔核漸成黑色硬痂。此法強調「毒藥攻邪」,但須嚴防砒霜類藥物經黏膜吸收引發中毒。

2. 現代注射法

改以消痔靈注射液(主含明礬、五倍子鞣酸)行痔核基底部注射,使藥液滲透至黏膜下層,產生纖維化作用而固定鬆弛之痔組織。相較古法,此法減輕疼痛反應,且降低壞死感染風險,屬「緩消緩散」之理。

辨證禁忌

此法禁用於以下證候:

  • 外痔(藥力難達表皮)
  • 風燥血熱型初發內痔(未脫出者宜內服槐角丸)
  • 合併肝風內動之高血壓急症血虛生風證
  • 舌黯紫伴脈結代之心脈瘀阻者

學派差異

  • 閩派枯痔:重砒霜提毒,強效但風險高,清代《瘍醫大全》載其「須佐以護心散」。
  • 江浙改良法:以烏梅肉炭替代部分砒劑,減毒而存斂瘡之效,契合「去腐生新」原則。

枯痔法之演變,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辨證思維,然其具體施治,仍需據患者經絡氣血之偏勝,權衡峻藥與護正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