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熏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熏蒸
熏蒸為中醫外治法之一,利用藥物燃燒所產生的煙氣或煎煮後升騰的藥液蒸氣,通過熏蒸機體表面以達到治療目的。此法歷史悠久,最早見於《五十二病方》,後經歷代醫家發展與完善,廣泛運用於皮膚疾患、風濕痺證及某些內科病症的調治。
熏蒸之分類與應用
- 煙熏法
以藥物燃燒產生的煙氣直接作用于患處,常用於皮膚瘡瘍、癬癩等症。例如神經性皮炎,可選用袪風燥濕之類藥物,如蒼朮、黃柏、苦參等研磨成末,混合艾絨,外包薄紙捲成药條。點燃後,以煙熏患處,藉藥性之溫熱與藥氣滲透,達到袪風止癢、燥濕殺蟲之效。另如疥瘡,古方常用硫黃、雄黃等研末,置瓦片上烘熱煙熏,以解毒殺蟲。 - 蒸氣熏法
將藥物煎煮後,趁熱傾入容器中,利用蒸氣熏蒸身體局部或全身。此法多用於風濕痺痛、寒濕痺阻等證。如《醫宗金鑒》記載,以桑枝、榆枝、桃枝等煎湯,置於木桶內,患者坐於桶上,以布幕圍覆,使藥氣熏蒸周身。桑枝善通經絡,榆枝利關節,桃枝活血,三者合用可溫通經脈、散寒除濕。
熏蒸之機理
中醫認為,熏蒸療法通過藥氣之熱力與藥性共同作用,使腠理開泄,促進氣血運行,並引藥直達病所。其效主要體現於三方面:
- 開泄腠理:蒸氣溫熱之力可擴張毛孔,使邪有出路,尤適風寒濕邪鬱表之證。
- 藥性透達:藥物蒸氣或煙氣含揮發性成分,如艾葉之芳香走竄、芫荽之辛散透表,能循經絡內達臟腑。
- 調和氣血:熱力與藥力協同,可促進局部血行,改善「不通則痛」之痺證。
臨床配伍舉隅
- 透疹助發:麻疹初期疹出不暢,選用芫荽、浮萍、西河柳等煎湯熏蒸,取其辛涼透表之性,助疹毒外透。
- 風濕痺痛:配伍羌活、獨活、威靈仙等袪風濕藥,加強散寒除痺之效。
- 皮膚濕瘡:黃柏、苦參、地膚子煎湯熏洗,清熱燥濕,止癢斂瘡。
熏蒸療法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辨證思想,惟具體運用時需辨明寒熱虛實,選藥配伍方能切中病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