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痘風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痘風眼

病證名,見於《青囊真秘》卷一,指小兒痘瘡(天花或水痘)後,因餘毒未清,復感風邪,以致眼瞼紅赤、潰爛、作癢之症。此病多因痘毒內蘊,風熱外襲,濕熱相搏,上攻於目所致,屬中醫「外障眼病」範疇。

病因病機

  1. 痘毒未盡:痘瘡癒後,體內熱毒未徹底消散,潛伏於血分或肝經。
  2. 風邪外襲:腠理不固,風熱或風濕之邪乘虛侵襲眼瞼,與餘毒相合,化熱生濕。
  3. 濕熱蘊結:風邪引動濕熱,熏蒸眼瞼,導致紅腫潰爛,瘙癢難忍。

臨床表現

  • 眼瞼紅赤:瞼緣及眼周皮膚潮紅,甚則腫脹。
  • 潰爛滲液:瞼弦濕爛,時有黃色分泌物結痂。
  • 瘙癢疼痛:患者自覺眼瞼刺癢,揉拭後加重,或伴輕微灼痛。
  • 病程纏綿:若未及時治療,可反覆發作,轉為慢性「眼弦赤爛」(即瞼緣炎)。

治療原則

疏風清熱、除濕解毒為主,內服外治並行。

內服方藥

  1. 加減四物湯
    • 組成:當歸、生地黃、赤芍、川芎,加防風、蟬蛻、連翹等疏風清熱之品。
    • 適用於血虛風燥型,症見乾癢脫屑。
  2. 除濕湯(《眼科纂要》):
    • 組成:黃連、黃芩、茯苓、陳皮、荊芥、防風等。
    • 適用於濕熱偏盛,瞼緣濕爛滲液者。

外用療法

  1. 熏洗法
    • 取內服藥渣煎湯,趁熱熏蒸患眼,待溫後以紗布蘸藥液輕拭瞼緣,祛除痂皮。
  2. 塗敷眼藥
    • 眼藥精(《五官科學》方):
      • 硼砂(7.5%)、朱砂(0.9%)解毒斂瘡;
      • 硫酸銅(1.8%)燥濕殺蟲;
      • 龍腦香(18%)清涼止癢;
      • 藥制爐甘石(36%)、荸薺(36%)收濕生肌。
    • 將藥粉調為膏劑或直接撲撒患處。

相關鑑別

  • 眼弦赤爛:與痘風眼症狀相似,但病因多為脾胃濕熱或風塵刺激,無痘瘡病史。
  • 風赤瘡痍:眼瞼皮膚皰疹潰爛,多因風熱毒邪壅盛,病位較淺。

古籍參考

《青囊真秘》強調「痘後目疾,當先解餘毒」,後世醫家如《審視瑤函》亦指出:「痘風赤爛,由毒攻肝肺」,治療需兼顧清肝瀉肺。此症若遷延失治,恐致瞼緣變形或倒睫,故早期干預尤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