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袪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袪痰法
袪痰為中醫治療學中重要治法之一,旨在排除體內痰濁或消除生痰病因。痰作為病理產物,既可滯留於肺、胃等有形之腑,亦能流竄經絡、蒙蔽清竅,致病範圍廣泛,故《丹溪心法》云:「百病多由痰作祟」。袪痰法依作用機理與臨床應用,分為 化痰消痰滌痰 三類,其中又以化痰法最為常用。


一、化痰法

核心機理:透過藥物性味調節津液代謝,使已生成之痰濁轉化稀釋,便於排出。
痰證特徵:痰質黏稠難咯,或痰白量多,伴有咳嗽、胸悶、苔膩等。

  • 溫化寒痰:適用於寒痰證,痰涎清稀色白,常見於肺寒或脾陽不足。代表方如 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辛溫燥濕以化痰。
  • 清化熱痰:針對熱痰證,痰黃稠黏、口苦苔黃,多因肺熱灼津。代表方如 清氣化痰丸(瓜蔞仁、黃芩、杏仁),清肺瀉火,化痰止咳。
  • 潤燥化痰:主治燥痰證,痰少黏連、咽喉乾痛,見於肺陰虧虛。方如 貝母瓜蔌散(川貝、瓜蔞、天花粉),甘寒潤肺以化痰。

二、消痰法

核心機理:針對痰結成塊或痰瘀互結之證,以軟堅散結、活血通絡藥物消散痰核。
痰證特徵:痰凝成癭瘤、瘰癧(如淋巴結腫大),或痰阻脈絡致肢體麻木。

  • 軟堅消痰:用於痰核瘰癧,方如 海藻玉壺湯(海藻、昆布、浙貝母),鹹寒軟堅以消痰結。
  • 活血消痰:適用於痰瘀阻絡之胸痹、中風後遺症,方如 血府逐瘀湯溫膽湯,痰瘀並治。

三、滌痰法

核心機理:以峻烈藥物攻逐痰飲,適用於痰飲伏留於胸膈、臟腑之重證。
痰證特徵:痰涎壅盛、喘滿不得臥,或痰迷心竅致神昏癲狂。

  • 逐飲滌痰:治療懸飲(胸腔積液)、支飲(慢性支氣管炎),方如 十棗湯(甘遂、大戟、芫花),峻下逐水以滌痰涎。
  • 開竅滌痰:針對痰蒙清竅之癲癇、中風閉證,方如 滌痰湯(半夏、膽南星、枳實、竹茹),豁痰開竅醒神。

痰證與臟腑關聯
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腎為痰之根」,故袪痰常需兼調臟腑:

  • 健脾化痰:如 六君子湯 補脾氣以絕痰源。
  • 宣肺化痰:如 杏蘇散 宣肺氣以促痰出。
  • 補腎化痰:針對腎虛水泛成痰,方如 金匱腎氣丸 溫腎化飲。

不同於西醫單純鎮咳排痰,中醫袪痰法強調「治病求本」,結合痰性(寒熱燥濕)與病位(臟腑經絡)辨證施治,體現「同病異治」的整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