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袪風養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袪風養血是中醫治療血脈不和、風濕流竄經絡的一種重要治法,主要針對因風邪入侵兼血虛或血瘀所導致的病症。其機理在於調和營血、疏通經絡,使風邪無所依附,從而達到病症緩解的目的。

臨床表現
此類病症常見肌膚及手足麻木、突發口眼喎斜、言語蹇澀,甚則半身不遂。部分患者可伴隨惡寒發熱、肢體拘急、關節屈伸不利。舌苔多呈白膩,脈象浮滑,反映風邪夾濕或氣血運行不暢之象。此證型多見於中風輕證(如絡脈空虛、風邪入中)或慢性風濕痺症。

治法與方劑
核心治法為「袪風通絡,行血養血」,代表方劑為大秦艽湯,其組方如下:

  • 袪風藥:秦艽、羌活、獨活、防風、白芷、細辛——疏散經絡風邪,兼除濕止痛。
  • 養血和血藥:川芎、當歸、白芍、生地、熟地——滋陰補血、活血行滯,改善血脈不和。
  • 輔助藥:白朮、茯苓健脾滲濕,黃芩、石膏清瀉鬱熱,甘草調和諸藥。

此方體現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理論,即通過調理血分,使經絡氣血通暢,風邪得以驅散。蓋因風邪侵襲後,易與血中滯氣相結,唯有血行順暢,方能根除風邪留滯之弊。

理論深化

  1. 風與血的關係:風為陽邪,善行數變,易襲陽位;而「血為氣母」,血虛則氣弱,衛外不固,風邪乘虛而入。反之,血瘀亦可阻滯經氣,助長風勢。故養血行血實為袪風之基礎。
  2. 經絡氣血論:風濕之邪久滯經絡,必然影響氣血輸布,導致局部麻木或功能障礙。養血藥如當歸、生地能濡養經脈,配合袪風藥恢復氣血流通。

應用範圍
除中風先兆或輕症外,此法治亦適用於:

  • 風寒濕痺日久,兼見血虛者(如關節疼痛伴面色蒼白、唇甲色淡)。
  • 皮膚病症如風疹、濕疹反覆發作,屬血虛風燥者,可化裁加減。

總言之,袪風養血法涵蓋標本兼治之思維,既針對外邪,亦調理內在氣血,展現中醫「扶正祛邪」的整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