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痘風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痘風瘡

病證名,出自《外科正宗》,又稱「痘癩」。此症初起為丘疹,伴有明顯瘙癢,隨病情發展,疹塊逐漸蔓延成片,皮膚破潰後滲出脂水,並結痂。其病因多與痧、痘後餘毒未清有關,熱毒滯留肌膚,復感風邪,風熱相搏,蘊結於表皮而發病。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痘風瘡的形成與「餘毒」及「風邪」密切相關。痧、痘後期,體內熱毒未盡,殘留於肌膚腠理,此時若外感風邪,風熱相合,鬱於肌表,則發為瘙癢丘疹;濕熱蘊蒸,則破流脂水;日久氣血失和,皮膚失養,則結痂反覆不愈。

辨證論治

  1. 熱毒夾風證:疹色紅赤,瘙癢劇烈,脂水淋漓,舌紅苔黃。治宜清熱解毒、疏風止癢,方用消風散(《外科正宗》),含荊芥、防風、蟬蛻等疏風藥,配合黃連、石膏清熱。
  2. 濕熱蘊結證:瘡面濕爛,滲液黏稠,痂皮厚膩。治宜利濕清熱,可加萆薢滲濕湯化裁,輔以外用麥餞散(小麥炒黑研末)或滲濕救苦散(滑石、黃柏等)撒敷,以收濕斂瘡。
  3. 血燥風盛證:後期瘡面乾燥,痂皮脫屑,瘙癢夜甚。宜養血潤燥,外用白蜜調塗,潤澤肌膚;內服可配合當歸飲子加減,養血祛風。

外治方藥

  • 滲濕救苦散:適用於濕爛瘡面,以滑石、煅石膏、黃柏等研末外撒,清熱收濕。
  • 麥餞散:炒黑小麥研粉,麻油調敷,適用於脂水浸淫者。
  • 白蜜調塗:針對乾燥痂皮,以蜂蜜潤燥生肌,促進瘡面癒合。

古籍參考
《外科正宗》強調「痘後毒發」與「風襲」為關鍵,治療需分階段:初期疏風清熱,後期養血潤燥,並注重外治藥的辨證選用。此症與現代醫學「痘疹後續發性皮炎」或「過敏性濕疹」有相似之處,但中醫著眼於整體調理,以祛邪扶正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