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搜風逐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搜風逐寒:中醫祛除經絡風寒濕邪的治療大法
搜風逐寒 為中醫臨床重要治法,專攻風、寒、濕邪混雜,兼夾痰瘀阻絡之痼疾。其核心在於运用辛溫雄烈之品,深入經絡搜剔風邪,溫散寒凝,兼以化痰祛瘀,通絡止痛。此法尤擅處理病程纏綿、邪伏深痼之肢體經絡病症。
病機分析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當外邪侵襲經絡,風性走竄引動寒濕,寒主收引凝滯氣血,濕性黏着阻滯陽氣,日久則:
- 氣血運行不暢而生痰瘀
- 經脈痹阻而見局部刺痛
- 陽氣不達致肢體頑麻
- 正邪交爭故時發時止
此類病證多見於:
- 頑固性肢體痹痛
- 中風後遺之手足麻木
- 陳年舊傷引發的痠楚刺痛
- 遇寒加劇的關節攣急
方藥解析
小活絡丹 為搜風逐寒法之代表方劑,其組方彰顯「辛烈搜剔、溫通並行」之特色:
君藥:
- 川烏、草烏: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徹內徹外逐寒濕,開痹通陽之力雄渾
臣藥:
- 天南星:辛溫燥烈,專化痰濕絡中之頑痰,散結消腫
- 蚯蚓(地龍):性善走竄,通經活絡,解痙止痛,尤能引藥入絡
佐使藥:
- 乳香、沒藥:氣香入絡,活血定痛,散瘀開閉
- 酒麵糊丸:借酒行藥勢,助藥力直達病所
諸藥相合,形成「風邪得搜、寒濕得驅、痰瘀得化、經絡得通」的治療網絡。
臨床應用要點
-
辨證關鍵:
- 痛處固定而拒按
- 肢體沉重酸楚感明顯
- 舌質多暗伴瘀斑,苔白膩或滑
- 脈象沉弦或澀滯
-
病機演變:
- 初期:以風寒濕外邪為主,痛處遊走
- 中期:痰瘀互結,痛處固定
- 後期:久病入絡,虛實夾雜
-
配伍變化:
- 兼氣虛者,可佐黃耆、白朮益氣驅邪
- 瘀甚者,加丹参、紅花增強活血
- 痰濕重者,配合白芥子、半夏化痰通絡
理論延伸
搜風逐寒法體現中醫「絡病理論」的實踐:《臨證指南醫案》指出:「初病在經,久病入絡。」此法針對邪氣潛伏絡脈的病理特點,選藥多具:
- 辛香走竄之性(如乳沒)
- 蟲類搜剔之能(如地龍)
- 溫通開閉之力(如二烏)
另蘊含「通則不痛」的治療思想,通過開通閉塞的經絡,恢復氣血運行而達止痛目的。現代研究顯示,此類方劑能改善微循環、抑制炎症介質、調節神經傳導,為傳統理論提供科學佐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