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袪風除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袪風除濕治法詳析
袪風除濕為中醫重要治法,主要針對風濕之邪留滯人體所導致的病證。風濕合邪常侵襲經絡、肌肉、關節等部位,引發遊走性疼痛、重著麻木、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狀,其特點為遇陰雨天氣則加劇。
核心病機
風為陽邪,其性輕揚開泄,善行而數變,故致遊走性疼痛;濕為陰邪,其性重濁黏滯,易阻遏氣機,故見重著麻木。風濕相搏,纏綿難愈,若久病入絡,可致氣血瘀滯,關節變形。
常用藥材與配伍
臨床常用藥物多具辛散透達、苦溫燥濕之性:
- 羌活:性辛溫,善走上焦,祛風濕、止痹痛,尤長於治療上半身風濕痹痛
- 防風:味辛甘微溫,為「風藥中之潤劑」,既能祛風解表,又可勝濕止痛
- 秦艽:苦辛平,質潤不燥,祛風濕、舒筋絡,善治筋脈拘攣
- 威靈仙:辛鹹溫,性猛善走,通經絡、消骨哽,對頑固性風濕痹痛尤效
- 桑枝:苦平,善達四肢,祛風濕、利關節,尤宜上肢痹痛
- 五加皮:辛苦溫,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兼顧正虛
- 甘草:甘平,調和諸藥,緩和峻烈之性
辨證要點
臨床運用需辨析風濕偏勝:
- 風邪偏盛:疼痛遊走不定,惡風,脈浮緩
- 濕邪偏盛:痛處固定,肢體沉重,苔白膩,脈濡緩
- 兼寒者:加附子、桂枝以溫經散寒
- 化熱者:加黃柏、忍冬藤以清熱除濕
古籍論述
《黃帝內經·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本草綱目》載羌活「治賊風失音不語,手足不遂,口面喎斜,遍身頑痹。」皆闡明風濕致病的特性與治法要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