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袪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袪風:中醫治法詳解
「袪風」為中醫重要治法之一,指運用藥物疏散風邪,以消除留滯於經絡、肌肉及關節間風邪的治療方法。風邪在中醫學中分為「外風」與「內風」,治法各異——內風宜平熄(如熄風潛陽),外風宜袪散,而「袪風」一法主要針對外風所致病證。
風邪性質與致病特點
風為「六淫」之首,其性善行而數變,易與他邪相兼為病。外風多由外界風邪侵襲人體所致,常見症狀包括:
- 風寒: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流涕
- 風熱:發熱重、惡風、咽喉腫痛、頭脹痛
- 風濕:關節遊走性疼痛、肌肉酸痛、皮膚搔癢
若風邪久稽經絡,可致氣血運行不暢,形成「風痰」、「風瘀」等複雜病機,此時需配合化痰、活血等法。
袪風法分類與應用
1. 袪風除濕
適用於風濕合邪侵襲肌表、關節之證,如痹證(風濕性關節炎)、濕疹等。
- 代表方劑:羌活勝濕湯、獨活寄生湯
- 常用藥物:羌活、獨活、防風、秦艽
2. 疏風泄熱
用於風熱外襲或風熱上擾諸證,如風熱感冒、風熱目赤。
- 代表方劑:銀翹散、桑菊飲
- 常用藥物:薄荷、菊花、桑葉、連翹
3. 袪風養血
適用於血虛受風或久病風邪入絡,導致皮膚乾燥搔癢、肢體麻木等「血虛風燥」證。
- 代表方劑:當歸飲子、消風散
- 常用藥物:當歸、生地、白芍、荊芥
4. 搜風逐寒
針對風寒深伏筋骨的頑固痹痛,或寒性收引所致的拘攣疼痛。
- 代表方劑:小活絡丹、大活絡丹
- 常用藥物:川烏、草烏、全蝎、蜈蚣
袪風藥物的特性
中醫袪風藥物多具辛散之性,依其作用部位與強度可分三類:
- 辛溫解表藥:如麻黃、桂枝,偏散風寒
- 辛涼解表藥:如柴胡、葛根,偏散風熱
- 蟲類袪風藥:如地龍、白花蛇,擅長搜剔深伏風邪
風邪致病範圍廣泛,臨床需辨明兼夾病邪(如濕、熱、寒)及病位表裡,配伍相應藥物。例如「防風」既能袪外風,又可熄內風;「天麻」善治肝風內動,亦能通絡止痛,體現中醫「異病同治」之妙。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