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平肝熄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平肝熄風

平肝熄風是中醫治療內風證候的重要治法,主要針對因肝陽上亢引動內風所導致的一系列病證。此類病症多由肝陰不足、陰不制陽,或情志失調、肝鬱化火,致使肝陽亢盛,陽氣升動無制,化風內擾所致。臨床表現多與「肝風內動」相關,常見證候如下:

病因病機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肝陽亢盛則易化風。肝風內動的病理基礎在於陰虛陽亢,陰精虧虛無法涵養肝陽,陽氣浮越於上,形成「上盛下虛」之態。風性善行而數變,故內風諸症多表現為肢體震顫、眩暈、抽搐等動態異常。

臨床表現

  1. 頭面官竅症狀:頭部掣痛、眩暈耳鳴、目赤脹痛,或口眼歪斜、舌體僵硬偏斜、言語不利。
  2. 肢體經絡症狀:四肢麻木或震顫,手足拘攣,甚則突發昏仆、抽搐。
  3. 舌脈特徵:舌質偏紅,苔薄或少苔;脈象多為弦脈,或弦細數,反映肝陽亢盛或陰虛火旺之象。

常用藥物與方劑

平肝熄風法中,藥物選擇以潛鎮肝陽熄風止痙為主,佐以滋養肝陰之品,以標本兼治:

  • 平肝潛陽:鉤藤、天麻、石決明、珍珠母、牡蠣、代赭石。
  • 熄風止痙:全蠍、蜈蚣、僵蠶、地龍(蚯蚓)。
  • 清熱疏肝:菊花、白蒺藜、夏枯草。
  • 滋陰柔肝:白芍、生地黃、玄參。

經典方劑如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石決明、梔子、黃芩等)或鎮肝熄風湯(牛膝、代赭石、龍骨、牡蠣等),均以平肝為主,兼顧清熱、滋陰、通絡之效。

辨證要點

臨床需區分肝風的虛實屬性:

  • 實風:多因肝火熾盛引動,症見抽搐劇烈、面紅耳赤、脈弦勁有力,宜清肝瀉火熄風,如羚角鉤藤湯。
  • 虛風:多由肝腎陰虛所致,症見顫抖隱隱、眩暈綿綿、脈細數,宜滋陰熄風,如大定風珠。

此治法不僅用於高血壓、中風先兆等現代疾病,亦廣泛運用於癲癇、面癱、帕金森氏症等屬肝風內動者。療程中需結合患者體質,調配藥物比例,以達「陰平陽祕」之效。